》唐长安城外郭城内佛寺的分布
唐朝建国,袭隋之都。故除因实际需要进行增建改建有关建筑外,对旧大兴城总体布局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大的改变。增建改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新建大明宫;修筑夹城;立俑兴庆坊扩建兴庆宫,“取永嘉、胜业两坊之半增广之’”。
另外,在郭城的东、西、南三面九个城门上先后修建了楼观;开元时期修筑了黄渠,天宝时开筑了漕渠;改“大兴”城名为“长安”,改“大兴宫”为“太极宫”。这些变化影响到某些寺院的废立。
唐代大多数佛寺是从隋代传承下来的,有些则作了一些调整修改工作,另外也兴建了一些新佛寺。唐长安城佛寺在分布特点和规律上与隋大兴城有许多相同之处。
》初盛唐时期长安佛寺的兴建与废弃情况
初盛唐时期是指从唐朝建立(公元618年)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之间137年的时间段。一是因为唐代从初建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史上最鼎盛的阶段;二是大多数唐代佛寺以及唐代最著名的佛寺集中兴建于这一时期;三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由此唐代由盛转衰,国力下降,佛寺的兴建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开始走下坡路。
这一时期内,共新建寺院52所,加上隋代保留下来的75所寺院,合计寺院总数为127所,超过了隋大兴城120所的寺额数,更超过了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的天宝以前长安91佛寺(僧寺64,尼寺27)的数量。再考虑到许多无明确建寺年代的寺院,以及一些无寺额的小佛堂,佛寺总数更多。这一时期,长安城佛寺数量达到了隋唐都城佛寺数量的最高峰。
佛寺增多,除了该时期出现了贞观、开元之治这样的盛世,有充足的国力和财力来兴建佛寺外,还主要因为初盛唐各代皇帝带头建寺兴佛所致。除了肃宗外,此期内的每代皇帝都建立了佛寺,特别是高祖、太宗和高宗时期建寺最多。一些最重要的佛寺,如太宗时的弘福寺,高宗时的慈恩寺、西明寺、青龙寺、资圣寺,中宗时的大安国寺、荐福寺等唐代名寺均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遂诏令修复全国废寺以为功德,共计有392寺。
高宗时也立了不少寺院。在尚为太子之时,他就为母后造了大慈恩寺。即帝位后,高宗把太宗的翠微、玉华两离宫舍为佛寺,在洛阳造大敬爱寺,在长安为太子造西明寺,并为诸王建了资圣寺、崇敬尼寺、招福寺、龙华尼寺等20多座寺院。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以睿宗名义建大献福寺。当政后,改名大荐福寺,亲以飞白书题写寺额。
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中宗第二次登上帝位,便为武则天追福,造圣善寺、立报慈阁,太平公主也为之立罔极寺。中宗还令修大荐福寺,寺内别置翻经院,并将洛阳义净的国立译场迁入寺院,从此成为影响最大的佛寺之一。
》佛寺的分布特点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1.继续控制城中佛寺数量,佛寺数量比隋代有所增加
据《旧唐书》卷43、44、《新唐书》卷48、《唐六典》卷4等所载,唐初曾规定全国各州力量所能承受的佛寺数量,如《旧唐书》职官二“祠部郎中、员外郎”条在“凡天下寺有定数”之后注:全国佛寺总数为5358所,其中僧寺3235所,尼寺2122所。而控制佛寺建立的具体政策主要是实行给额制,给额制在唐代已经成熟,主要目的是“颁额以控制寺数”。盛唐时已经规定,有寺额的佛寺是合法的,尤其是朝廷赐给寺额的佛寺,始终被朝野所看重,而其余无额的佛寺均属非法,应当拆除。唐官府查禁无额寺是从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又“敕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并拆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