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一个项目上,很忙。在忙的间歇,周末的时候,这几周都没有回家,因为是借调到这个项目上,不认识这里的人,他们的活动不多,我也不想与他们一起。忙里的间隙给我一个特别的机会来重新认识我自己,以及存在。
一天忙到晚之后,有一半的天数会我忍不住看抖音、小红书之类的,有时到一两点,或许我可以用“工作中没有自我,于是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想要有些自己的时间”来解释,我会想,如果我有大块的时间,我应该就不会这样,我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追求的事情。但到了周末,又比较大块的时间,问题就暴露出来。我仍然是刷抖音、小红书,哪怕把他们删了,也还有很多APP有小视频供我们kill time。
我们如何定义“我”,社会和家长告诉我们要努力工作,工作就是生活最主要的部分,文青会告诉我们,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才是自己,前者是PUA,后者又何尝不是呢?在抖音里消耗时间,比在工作里用掉时间,高尚在哪里?我并不喜欢抖音,它就像鸦片,它应该不如鸦片,据说鸦片可以带来类似性的快感,而抖音,确实会带来一些快乐,然后就是让时间过的更快。然后与性快感之后的贤者时间不同,抖音更多带来的是后悔,以及因为熬夜带来的疲惫。
什么才是我?“自由的灵魂”定义得了我吗?做了很多年思想上的“文青”之后,我发现“文青”才是大忽悠,所谓“思想”、“灵魂”、“境界”都是“文青”给的安慰剂,是想象中的自我安慰。即使是文青们视为榜样的人,也是要通过辛苦(很多也是喜欢的)的写作、或者其他事,比如赛车、比如拍电影,来实现自我。什么才是我?我在这独自的、社会关系疏远、空间和时间都有点遥远的环境中思考,什么是我?
我想,还是事情定义了我。
文青相关的那些气质、情绪、悲天悯人都是虚幻的,完全孤独一人的时候更能理解这一点,人是社会的,“文青”号称自我,但他的那些诉求要么更需要社会的认可,要么只是自己觉得高出社会一等实则自欺欺人。
抛开社会,更是事情定义了我,也可以说时间和事情定义了我。这个几十年年前不存在,几十年后也将永远消失的我,留下的几乎全部刻度就是我做的事情,包括我的想法(那也是事情的一部分),当然也包括我的发呆,那种纯纯的时间流逝,也是我的一部分。
我的工作也罢、我的内向也罢、我的不知所措也罢,都不需要什么价值判断,什么成功、什么有能力、什么逐利、什么自私、什么文青,都不重要。这个自然的过程,我是什么样的,我在这个社会、这个空间和时间里被推向哪里,被推向了什么事情便是我的主体。
我之为人,与一般动物、与植物的自然过程相比,还多了一个自主,这个自主就是,自主的我有限度地决定自己做什么。我要做什么呢?
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不会给自己找什么意义。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它怎么形成的不太重要,它可能就像是动物、植物一样被时间推着、被社会推着形成一种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我的观念,曾经我还被PUA,觉得要加上一句“识万种人”,慢慢洗尽铅华,觉得都是扯淡,我不喜欢了解别人,也不喜欢听别人的故事,我只在乎自己,以及身边寥寥可数的几个人。
今天我要精简一下我的事。
是的,自然主义的“随波逐流”是主线,除此之外,就读书,与走路两件事。如果不知道做什么,就用读书和走路这两件事填满所有的时间。
最被推着走的就是工作。人作为动物,从一开始就是要去猎食,先是养活自己,然后养活自己的家人,后来到了农业社会,是种地,到了工业社会,是上班,不要听信他们,给这件事加上“宿命”这样消极的评价,能生而为人,有大几十年在这世上,是幸运的,一切都是两面的,为人便要做这些为人的事。
然后就是家庭。繁衍后代是人的本能,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认识自己的同样,认识自己的父辈。
其他感觉不多了,但也还有,不再赘述,既然是随波逐流,它们出现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