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73本--《即时引爆社交红利2.0》阅读笔记

《即时引爆社交红利2.0》,整书阅完

阅读及笔记时间:2016年12月16日,20:30-22:30;2小时;

阅读书本:《即时引爆社交红利2.0》;作者:徐志斌;2015年8月第1版;中信出版集团;P1-222页;

阅读目标:了解应用或服务是如何入场就引爆的?如何摆脱“七天应用”维持生命力的?

阅读方法:影像阅读、快速阅读

整书笔记及感想:

阅读1小时,笔记1小时。

互联网上的四大服务功能:信息获取、社交、娱乐游戏、购买与支付,在产品形态与用户体验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信息获取上,用户由原来的主动搜索与分频道浏览(如原来的门户网站搜狐、新浪、凤凰等),变成了在手机上刷新信息流(现在X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等),以及社交网络(如微信、微博等)上朋友的分享。

在某细分领域,应用或服务呈现“赢家通吃”现象,一款快速增长的应用或服务,能在该细分领域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即所谓“一九法则”。

高分享率带来的病毒式扩散使“疯狂猜图”游戏成为最早的“起点即引爆点”案例。那么包括这款应用在内的许多即时引爆社交应用有哪些规律在内呢?

社交引爆有四大定律:

1、短定律:用户投入时间成本越少,越容易引爆;

这里的成本并非人力、资本投入,而是指用户参与时所花费的时间、步骤等。

2、新定律:玩法越新,引爆速度越快;

用户成本低便于吸引用户来体验产品或服务;收益成本比越大,越有利于病毒式扩散的形成。

3、好友定律:用户越投入,对好友的影响越大;

通常在一个引爆现象中,“新”“短”和“好友”定律联合发生作用;“新”与“短”定律启动后,必然伴随“好友”定律的启动;然而,有时“好友”定律会单独发生作用,这种类型的应用或服务虽然增长略显缓慢,但用户留存、黏着数据却非常亮眼(因为沉淀多)。

4、快衰定律: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

用户在网络中希望给他人塑造一种形象,与众不同的,但当分享成为一大片的行为时,就索然无味了,大大降低了分享的行为,因此,会出现“七天应用”现象,很快衰退了。

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出现的信息或应用意味着没有价值。如果一条信息偶尔出现在用户面前,它可能有点价值,但还不足以推动用户马上做出决策。

如何逆转快衰曲线?

1、肥尾

那些推出即引爆的、形成病毒式分享的应用,运用富信息(各种形式的信息:如文字、图片、视频、链接、音频等)的作用,信息得以在新用户及它们的二度、三度、四度…关系户中强劲流动,在快衰后依然形成长长的肥尾。

2、复制

原已引爆的应用团队,基于对用户在社交中所处状态的理解,如“希望愉悦地消磨时间”等,不断结合新变化,将其整合到新产品中去,进行零成为“复制”。

3、频度和宽度

哪怕不高频度的使用,只要它存在真正的使用价值,也可依靠提高其价值来拓展宽度,从而令应用或服务保持稳定状态。

利用社群运营可以帮助延长应用或服务的生命力:

1、不是企业自建社群,而是让用户自己来;(社群运营中的三近一反关系会更稳固:地域、行业相近;排名相近;兴趣相近;性别不同。)

2、给出简单面清晰的目标,并逐级实现;

3、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并去完成它;(企业需要做的,是去企业化,去KPI化,放弃控制的意愿)

4、即时且正向的群体激励;

在自助激励和自助目标联合发挥作用下,用户得以实现长期黏着与留存(长连接)。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有感触的一条是“七次定律”,对一项服务有需求的用户,如果在他的好友圈中见到过7次关于该品牌(或服务)的信息,就会变成这个品牌的忠实客户。是啊,越多好友在分享、推荐,从众心理推动我们不甘落于圈外,的确是个好办法,也就是需要推动更多的分享。

昨天与今天连续阅读了徐志斌的两本作品,基本了解了社交红利的由来、核心内容、运作、现象、盈利来源等内容,感谢作者帮我上了一堂新知课。

作者是无疑是很擅长应用的网络推动的,而且这些手段都是必要的(即产品的营销手段),但我认为,一款应用或服务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最根本的还是要能满足用户的长久需求(即它的内在价值、产品本身的质量)。所以,应该是既有金玉其外又有锦绣其中才是生存之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