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是母亲去世的第三十五个月),有一个朋友,问我每天写文章,上下班不累吗?卡卡你不花点时间照顾一下吗?你就没停下来好好感受生活的美好吗?
当他说出这三个问题的时候,我自以为读了很多书,可以从脑海里翻出很多答案来,应付自如。
可真的开口说话时,我哑言了,我意识到从来没有认认真真仔细想过这些问题。
我从农村走出来的,真正的童年生活在农村;我的工作圈子更是在农村;农村人的一颦一笑,农村中的一草一木,我都倍加熟悉。
可是我有些慌张,当我刷一下朋友圈的时候,早晨是车水马龙的交通拥挤,中午是城市中繁华的办公室;下午则是悠闲在办公室喝着咖啡,看着杂志;晚上就是KTV嗨翻天;遇上周末或者长假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就像一个停了二十天朋友所说的那样:今天,被朋友问道我为什么把朋友圈停了,并无他意,一是工作忙,二是,发觉以前废话说的有些多,三是,想改掉常看朋友圈的依赖程度,停用这20天,很好,谢谢!
或许她的话就代表了一种境界:就算一个月不看朋友圈,你也能知道朋友圈的好友都是什么类型。这样的结尾,其实早在停止朋友圈那一天开始就已经知道。
只是我们每个人并不都能做到朋友那样,离开朋友圈,仿佛自己与全世界隔绝。
一、人生的结局早已在跟前,只是包裹不入法眼
雾霾再加上寒冷的天气,遇上卡卡妈妈周末上班,我一个人控制不住好动顽皮的卡卡。所以也就没有经常回去,等待有一天说村里有个老头火化了,别人给我说了半天老头的名字,我愣是没有反应过来。
这个老人在我的记忆中是模糊的,更是没有任何印象的。村里这几年去世了很多人,还有年轻人,所以一个老人,而且没在村里怎么待过。更是引不起村里人的多大的波澜。
但是因为他的下葬,有两件事和其他逝者不一样,还是引起了村里妇女的热议。第一是他是火化入葬的。这种正大光明的过丧事,还是有所不同;第二是用特制的模板做出来的墓。
虽然时代的发展,农村人已经接受了火化,但是当被告知自己死后被火化,谁都不会那么心甘情愿的。这让我想起了高建群写的那篇文章《我的童养媳母亲》里面那句话,描写为什么母亲不愿意在城市住,除了不习惯。
文中这样写道:如今,她仍在陕西居住,和我的弟弟生活在一起。去年我接她来西安住,她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回去了。她说住不惯楼房。我自个想,她恐怕是担心死在西安后会被火化。或许这也是很多官刘村的老人到死也不愿意到大城市住的原因。
村里有一户开超市的人家,老人是早前村里的民办教师,后来被辞退之后,一边和其他民办老师上访索要结果,一边给村里的红白喜事登记姓名。威望还算高。
但是前几年因为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冬季住在暖气里,过年回来之后,还是会受到村里人一阵戏耍,说城里的老汉回来了。
这样的场景不能说是坏的,或许更能让人感受到农村特有的氛围一样。因为人去世了,你就是给他盖上真金白银,也是做给村里人看。做给自己的良心去看的。
上一个周末回老家,在家门口管卡卡的时候,恰巧碰到几个农村妇女闲聊,就在说这个刚刚去世的吃商品粮火化的老头。这个老头生前一直住在临潼,和村里的下辈人并没有什么交往。
其中有一个农村妇女说了一句话,尽管我已经在她还没有开口时都能猜到她们肯定要聊着。就等谁来说。
她说道:“你看住在城里有球意思,埋你连棺材都没有,就把那骨灰盒放在床上。你说谁知道那骨灰到底是不是老汉的骨灰呢。”
另一个妇女又说道:“可不是咋的,不知道住在城里能咋。死了连个全尸都留不下啊。还有就是特制的壳子做的墓,就这花了七八千块了,你说真的是钱多烧得慌。有球意思。”
我站在旁边,并没有说话,因为对于这样的农村妇女的观点,你不能说她是错的,也不是说她是对的。我只能感叹。
从我出生到现在,在农村生活了三十三了,任何的新鲜事物的发展从开始注定它的结尾了,当然了大部分都是成功的。因为时代的发展总是让新事物有赖以生存的土壤,所以结尾没有悬念。
唯一的就是农村世俗的眼光,总是让亲历者经历过多的压力和更多的决策艰难。
在农村,任何一个老人的去世,总会受到村里人的起底的议论,可过了一个月,就没人再说起这个老人了。因为说起的人会觉得这已经不是新闻了,更害怕传到老人的后代耳朵,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说闲话,也要注意。在村里有一个和我同龄的男孩,早年在山东青岛,出了车祸,当场死亡。随后就是亲属和他所在公司的老板进行了漫长的官司。当然这个童年已经被火化了。
因为他的母亲脑子有些精神问题,但是不严重,家里人为了不让她再受刺激,就没敢告诉她儿子去世的消息。
当然去世的事情在隐瞒时,结尾在每个亲戚心目中都已经心知肚明,因为没人能瞒的久。肯定要让他母亲知道的,但是都希望结尾来的越晚越好。
这就是一个个平凡的农村故事,每个家庭都有善意的谎言,都有故事的结尾,早已形成于开始,只是人们不愿意去总结,去刻意铭记。因为现实中的琐事太多,所以也就这样将就的过吧。
二、有些承诺本是一个玩笑,但玩笑在开始就已成惯性
母亲的三周年马上要来到,三年的时间在我的目前人生中只是一个十一分之一,但是确是我一生中过的最刻骨铭心的。我在母亲的那一刻就能猜测到父亲肯定会办人,而且不会到三周年。
这样的结尾早在下葬那天,我在心里已经猜出来。
当然我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因为我受制于经济缺乏的限制,我也不想在母亲尸骨未寒之际,再挑起事端,我更不喜欢让外人看家里人笑话。
树大招风,家庭积累了财富,后代都有“出息”。让家多少受到村里人的关注,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在外人的非议中掀起不大不小的风波。
这一点我从开始可以预料到,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有些事情会如此的失控,胡乱的造谣下去。自己有时候还给村里人辩解,但是越辩解越显得我苍白无力。
索性就做一个旁观者,不卑不吭,不急不躁,任其事物的胡乱的发展,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当这件事本来就有些影子的时候,就别怪其他人用大照灯和明亮的灯光,全方位的给你照着。
雾霾很重,有些东西早已看不见,很多人都知道吸进去雾霾之后,身体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但是不能因为知道受伤害的结尾,就停留在家里不出门了。
农村人要生活,必须走出家门去,独自在田间劳作。开始为来年的收获做准备。
种植甜瓜,真的赚钱吗?谁都知道钻进大棚之中,那种窒息的感觉是如此的痛苦,也知道到晚年之后,肯定有些潜伏期的疾病会来折磨自己,但是还是无法阻挡农民赚钱的脚步。
所以包括我对于家庭的变化,保持当初沉默的承诺一样,到最后就成为了受人嘲弄和“欺骗”的玩笑,谁不痛苦,谁不难受。
种植甜瓜明明是向自己的内心做出承诺一样,狗日的,明年绝对不种甜瓜了,累死人了,可是在年前,又开始默默走过公坟的路边,开始惯性的启动开始种植甜瓜。哎!
可是当已成惯性事,那些嘲弄和欺骗,所谓的承诺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就算结尾已经猜到,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 每年都是从结尾走向新年的开始,只是我还没有找到状态
这是我写的第三十五篇月祭母亲的文章,说实话,又是一年的最后一月了,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悠然的想起了两首歌:《当你老了》和《时间去哪儿了》,或者更早的《常回家看看》。
这像是一种轮回,每年的十二月,是一年的结束,又是新一年的开始。当我们感知到这个月的时候,就应该庆幸自己,不容易,谢天谢地,我终于安全活过了这一年。
人类对于生老病死,真的是无能为力。更是对于时间流逝无可奈何。
就像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三年来自己会这么“较劲”,自己也探寻过答案,是什么一直支撑着我。
从母亲去世那天开始,我只是想找一条追思母亲的方式,写文章也就是临时想起,当每个月都开始写起时,而且自己强制固定在每个月的十六日,自己都不可思议。
那时的我刚实现了工作的改变,当然不是自己考得多么好,只是因为运气比较好,或许上天看到我考一个公务员和教师,是那么的不容易。所以给了打了个喷嚏,就我被临到头了。
我很幸运,我也很不幸。幸运的是这几年用一直不坚信自己会用文章写出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写出自己的小说。可以收到大家不多的评价;
不幸的是我始终无法通过写作来实现改变自己命运。
当然我从写文章开始,就没有想过脱离教师体质,专心靠写作来获得收入。这样的结尾就是牢牢抓住教师这个内心不喜欢的职业,获得满足温饱的收入。
当然我不会放弃这样的梦想,这就是我内心最喜欢的一种叙述自己的方式。
将自己的故事和对于事物的看法写出来,要是仅仅停留在脑子里,就是一个胎儿般的产物,无法茁壮成长。
但是如今再回想,三年之前的一个承诺,就是已经设置好的结尾,因为自己对于母亲的思念和爱,注定这个开头都写好了这个结尾。
我不知道下个月母亲过完三周年之后,自己还会不会再写,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年一个轮回的结束,自己真的有些心累了。
就像陈忠实所说的那样,《白鹿原》,他已无法写第二部了,因为时代发展的太快,他跟不上步伐,同时也没有了那时的年纪和状态。
或许这样的想法早已在他回到蒋家村写白嘉轩一生引以为豪的是娶了七个媳妇这句话时,都已经给自己想到了这样的结尾。
我写的小说当然无法和《白鹿原》相比,我这几天一直重新拜读《白鹿原》。
我读的很仔细,在看之前写了一个思维导图,每页都用铅笔画出来,用彩色铅笔画出精彩的片段,然后用红笔在每页写出微总结,这是设置好的结尾,就是把这本书看完之后,自己可以顺利的写出不一样的书评。
这篇文章的题目灵感来自我比较欣赏的、喜欢的、比我小六岁的青年作家蒋方舟《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一本小说,里面一句话我很有共鸣: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与孤单作伴,
你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始一段故事,
就选择了所有经过和结局,
九种逃离,又回到最初的地方。
我的人生何尝不是在出生的时候,已经设置好了结尾,就这样平凡平庸平淡的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