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乡的屋前有棵桂花树,中秋节前夕,树上零星地散落着花朵,花开得极少,屋前屋后却都缠绕着花香。
树下有一块圆柱形的石头,经过岁月的打磨变得很光滑,像一块天然的石凳。我喜欢在秋日的清晨,坐在“石凳”上朗诵《唐诗三百首》。湿漉漉的杂草丛里,蟋蟀鸣叫四起,“蛐蛐蛐...”一声声、忽急忽缓,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晨露沾染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的香气浸泡在清亮的露水里,香味变得清幽舒缓起来。初秋的阳光像长满了绒绒的触须,落在起球的绿色毛衣上,格外的厚实温暖。
院子里有一个四四方方的花坛,是父亲用砖瓦堆砌而成。橘树茂密的枝叶一直延伸到花坛外面,深绿的叶子下藏着青涩的果子,泛着微黄,像被太阳烤得焦糊。
金色的满天星舒展明晃晃的脸,月月红还是大团的开着,含着清晨的露水,吐着醉人的芬芳。年轻的女孩把娇艳的花朵绑在梳好的辫子上,嘴角“晚霞”飞扬。
二
秋天的田野里洋溢着沉甸甸的喜悦,稻谷一粒粒饱满殷实,远望去,像一块块锅巴,散发诱人的味道。农民把割好的稻子扎成一捆捆,留下光秃秃的稻茬。打稻机发出欢快的歌声,稻谷四溅滚落。
门前的空地上顿时多了一片惹眼的金黄色,引来麻雀啄食。它们叽叽喳喳,一蹦一跳,尖尖的小嘴挑剔地啄破稻壳,吞下稻米。一听到动静,立刻飞到不远的枣树上,人一走,又跑来偷食稻谷。
父亲把剩下的稻秸撘成草堆,上面铺一层薄膜,用石块压好,防止风吹雨淋。一个个草堆就像一个个城堡,小孩子喜欢在草堆上打滚、捉迷藏。一只棕黄毛的母鸡不爱在家里下蛋,掏空草堆,躲在草窝里下蛋。
淘气的小孩子在自家草堆玩,看见母鸡在草窝里伏成一团。趁着母鸡觅食时,扒开草堆,竟然发现四五颗蛋,欢喜地掏出热乎乎的蛋,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意外的收获,让他面红耳赤,赶快飞奔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爸妈。
三
收割完稻子,田野里,灰褐色的枝丫上,大朵雪白的棉花绽放。白得耀眼,似乎能听到棉桃爆裂开的声音,在阳光下分成五瓣,吐出绵柔的白絮。每一片棉瓣都有着白雪的厚实,和云朵般轻柔的触感。
成熟的棉花要趁着大好天气尽快采摘,若是连续几天下雨,棉花因为雨水的浸泡,产生黑斑霉烂,品质产量就会大大下降。
一大早,人们背着蛇皮袋来到田里,将棉花连壳一起摘下,装进袋子。中午和黄昏,人们背着鼓鼓的蛇皮袋,踩着光归来。
傍晚十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着烟,白炽灯发出昏暗的光。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在电视前一边看电视,一边摘棉花。
邻居也来串门,帮忙一起摘。在欢声笑语中,白花花的棉花在蛇皮袋里蓬松开,地上很快多了一堆枯焦的壳。不知不觉中,棉花摘完了,邻居也要走了,母亲起身打开门外的路灯,护送邻居离去。
屋外凉飕飕的,月光撒在坑坑洼洼的碎石路上,路旁的草蒿上铺着“银霜”。天空中稀稀落落地闪着星星,飞蛾扑棱着翅膀在灯泡的四周乱撞,墙角的蟋蟀还是弹奏着白天美妙的音乐。
母亲转身清扫地上的棉花壳,装进大竹筐,倒在锅灶下,用作炊米的柴。
熄灯后,我们钻进温暖的被窝。被子也是用棉花纺织的,俗称“弹棉花”。村里人嫁女儿,陪嫁物品中最常见的就是棉被。棉被的材料是父母准备好,拿去找专门人弹,再付其手工费。
弹好的棉被温暖厚实,上面裹着柔软的纱布,还有红色纱线勾成的囍字和美好祝语。出嫁前几天,叠成四方状,里面塞着用洋红染红的花生、枣子、桂圆、糖果、喜糕和松树叶,再用大红毛线捆扎成十字。当天跟随出嫁队伍,载着满满的爱,新娘在鞭炮声中哭花了妆。
经历了一天的劳累,大人和小孩很快就进入甜甜的梦乡......
四
生活在炊烟袅袅、灯火通明中继续,一觉醒来,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
河边芦苇白成一片,水面落了一层苇花。一只灰瘦的鸭子落队了,在田埂上来回踱步,“嘎嘎嘎”地叫。
菜园里木头搭成的小门敞开着,母亲在里面挖菜。一棵棵大青菜打着好看的花,绿叶花梢泛黄,叶子湿漉漉、鼓囊囊的。霜冻的青菜连叶带梗和猪油清炒,加点油渣,口感比往时更加绵柔香甜。
渐渐地,天空中,大片云朵染上鲜艳的橘红色,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通红的圆心像我早晨刚吃的咸鸭蛋黄。
择好洗净菜,母亲把棉被抱出门,门前的晾衣绳上多了几床花花绿绿的被子。母亲拍了拍被子,灰尘像蒲公英般飞扬,散发着自然的纤维味道。
太阳的光打在院子里的花草,和大人抗在肩膀的锄头上。一时间,孩子的嬉闹声、大人的寒暄声、鸡鸣狗吠声响成一片,万物苏醒,田野又恢复往日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