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学了,我的双城生活又开始了,每天单位学校两地百十来里地说不辛苦那是假的,其实最不适应的还是我:首先是时间紧张了,取消了午休时间,又需要每天起早贪黑的接送。开始困的我睁不开眼。闺女的状态还算不错,假期里偷的懒现在都得补上了。但是孩子的适应能力也超出了我的认知:晚睡早起,再加上补落下的知识,她居然一句没说累!成绩稍稍下降也是预料之中的,假期里老师要求天天打卡,她就是不听,负责任的老师天天找我,逼的我天天胡说八道的替她开脱。马上初三了,她自己不着急,我急也没用啊!一切顺其自然吧。虽然考试的结果不尽如意,不过偷偷的观察也没看出她太在意,只是那个学习劲头告诉我,她要找回曾经的自己。
从躺平摆烂的状态切换成紧张的初三生活,我担心的事儿一样也没有发生。角色的切换,让她感受到更多的是兴奋!老师说只是简单的考试,不排名,结果考完第二天就把成绩发出来了。除了英语别的成绩都不太理想。不过她自己心里有数。刚开学的兴奋劲弱化了一切的不如意。每天一放学就眉飞色舞的跟我八卦、吐槽同学和老师:班里的大嘴巴天天扬言要超过她,结果考试成绩跟她差了五十多分;老师训她们懒得跟猪是的;班主任批评她假期偷懒,家长还包庇;语文老师嫌她同学字写的不好叫到黑板上写,还踢了他一脚;老师偏爱优等生,同样的错误只批评成绩差的;好朋友没考好被老师贬损,托着腮委屈的偷偷掉眼泪;英语给她带来了高光时刻,因为考了第一,英语老师还特意让她摘了口罩好好让老师认识一下;托管的舍友居然是俩高中的姐姐,一个高一、一个高三,仨人一句话不说的尴尬情景;换了托管,寝室里连盖都没有的空调艰难的工作着;托管的饭超级好吃,自己一个人能吃两份……
晚上我去给她买教辅,回来的时候她乐呵呵的告诉我跟冯大可(冯奇,班级男一号)聊半天,俩人一块儿各种吐槽老师,那叫一个爽,因为英语的高光时刻,班里好多同学都申请加她微信……
最热闹的是学校的班级群、学习群。各种视频老师狂发不止:上自习时孩子们读书的样子,写作业的镜头;上文化课回答问题的图片;上体育课同学们累成狗的样子;各科学习表现好的名单;鼓励提问的同学;再加上各种励志鸡汤……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初三的紧张气氛。
心理学老师说,学校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地方,家是培养责任感的地方。一个只会学习的孩子,将来怎么融入社会?社会里的各种活动其实也是广义的学习。现在想想,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假期里练格斗,出去看风景,参观科技馆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我想这些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学习。单纯的学校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全面的好学生呢。时代在改变,从这几年的高考研究中已经嗅出教育正在逐步走出应试的局限,向全面发展迈进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