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一副“面具”,并且这副“面具”与生俱来。
现今社会几乎每个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更多的人奢求获得无面具隔阂的人际交往,渴望被他人真诚相待,这完全合乎人情感的需求,无可厚非。就此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愚见,望能与君共勉。人与人相处需要订配一副合适的面具,鲁迅先生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灵魂是不相通的”,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接不接受,相不相信,作者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无关道德批判。人大都不太愿意认真的倾听来自心底最诚挚的声音,辛苦的活在世俗言论的道德评判中,长此以往便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重要的自我道德评判标准。倘若社会大众对“面具”之说持以支持的态度,我们便比较容易承认自己与他人之间确实存在一副面具的,反之则比较愿意选择相反的态度,这种产生于人性情理之中的心态应该被理解,因为没有谁比谁高贵,没有人能理所当然的扮演他人道德情感的法官,只是于自己而言是委屈的,所以此“面具”的穿戴权,全在于你自己的意志。
人是需要戴着专属自己的“面具”与他人相处的,这幅面具的种类、样式、色彩……则需要我们自己去认真选择的,拥有睿智的眼光,能为自己寻得一副足够自己自由自在生活的面具,倘若不慎选择了不适合的“面具”,那么此时需要做的就是摘下面具了。所以,这幅面具不是单纯的介于褒贬之中的物质,而是能够让人简简单单生活的方便之物。需要我们严肃对待的是我们所选择的面具,必须贴有正规的合格标签,也就是你的“面具”不能违背道德,不能损害他人基本的权益,因为这面具仅仅是用来遮挡“尘土风沙”的自我保护之物。切莫反感上述要求,肆无忌惮的自由才会让人陷入不自由状态,世间的一切自由都是因不自由而得以建构巩固的。学会自我保护,这是放之宇宙都不容置疑的生存之道,毕竟地球紫外线太强,不懂得寻求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护身符,便只有等着被太阳灼伤,也不必满脸无辜的责难其他,只能遗憾的说一切都是自讨苦吃罢了。
或许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会被不太理解的朋友指责为利己主义,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真正懂得戴“面具”的人,更多的是予人方便,绝非损害他人。我们身边不乏这样一种人,逢人便澄清自己只奉行坦诚相待的交友原则,但是当他在大谈这一高贵交友原则时,心里早已为不久前的某次欺骗而心虚。既然我们都做不到理直气壮地反驳自己从未假面示人,那我们还是偶尔学学呼吸一下人间烟火味儿,因为从高空坠入地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存活的。
小说《火男面具》的主人公山村平吉,将“面具”戴成了心里沉重的枷锁,因此他是不快乐的,他的面具缺少道德的束缚,从而使自己不自由,他渴求摆脱自己脸上那张污秽的“面具”,于是选择了喝酒的方式来获得短暂的情感释放,然而他不明白的是,他真正需要的不是脱掉面具,而是换一副适合自己,合适社会的,无碍于他人的“面具”。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拯救自己,所以他在伶仃大醉之后,陷入了疯狂的状态,成为了一个无意顾及礼义廉耻的疯子,沦为他人眼中的笑话,以至于最后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清醒时的自己,亦或是酒醉后的自己,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对于山村平吉我更愿意持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人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任何人都做不到一尘不染,所以不必苛求自己去追求一些即便沧海桑田也得不到的东西,那只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自我折磨。不要因为戴着“面具”而羞愧,因为人生的心安理得从来就与面具无关。假如你本来的样貌不太体面,为自己戴上一张美丽的适合的面具,不仅可以使世界更美好,也可以愉悦自己的内心,但是,前提是这幅面具必须是让你无愧于他人的。“距离产生美”,在人际交往中,这里的“距离”就是“面具”,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不是有没有戴面具,而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这面具。请不要要求他人的彻底的坦诚相见,因为即使是你自己也做不到,每个人都有不愿让他人涉足的领域,我们称它为隐私,学会尊重他人,即便是戴“面具”的人也有令人仰望的灵魂。
每个人都有一副“面具”,如影随形,如蛆附骨,不管你承不承认,它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