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下半部分的标题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这是作者基于这个时代背景,提出的设想。在现今科技力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不仅是中国,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提升经济实力,更多的关注科技文化,忽视人文文化,整个世界科技和文化两大文化体系处于失衡状态。而此种失衡状态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科技文化造就了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在以经济发展规律来构建整个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用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这是由于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引起的。作者认为人文的价值观应该是付出大于收获,甚至是完全地付出,而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原则上的。绝大多数人想着有相应的回报才去尽相应的义务。但,更高的人文要求是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心甘情愿地做事,这是人文的价值追求。我想这不就是为了生存而生活和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的区别吗?没有内驱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物质的刺激,等价的交换。而当有内驱力的时候,与物质的奖励相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而做一件事情的内驱力从哪里来,还是要“修身”,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否则我们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越多。
作者还在担忧,在这个高新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自己发明创造的东西。物对人的引诱力和支配力是越来越强大了,人类正在不断的沦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高科技的奴隶。个人和国家都在丧失自我和个性,由此而产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成为现代人的主要人生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在这种价值观下,人类为了追求物欲,利用自然环境和各种高科技手段去掠取。甚至人也只是一种物,一种资源,也可以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在很多的科幻片中,我们看到,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反而控制了人类。或者因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分掠夺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不得不移居其他星球。这些都是当代人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而如何摆脱此种困境,唯有振兴人文精神。作者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写到现代人应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御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拜金主义和拜物教,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类的自我的失落和精神空虚。”我们的古人根据自然规律,制定了农历,二十四节气。古人创作出优美的诗歌,赞美自然,中国的文人画更是山山水水,天人合一。古人和自然相处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现代人应多读经典,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思考如何“役物”,控制好科学的方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