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 解决的措施
储双凤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二、教学重心倾“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地理应试教育在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就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初三不开地理课,中考也专门不考地理,这样很多学校没有专职地理教师,课由其他非专业教师,地理课就形如虚设,给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下,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三、教材设置不合理,高、初中地理教学脱节
高、初中地理教材、教学缺乏衔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知识面及质和量的脱节,为地理学习者造成人为和潜在的障碍。在我国现行的高、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由于各个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不同:高、初中地理学习只以几本教科书为主,主要侧重于讲授地理知识的识记,故学生的读图应用都相对较少,应用能力较差。上述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静态是指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兴趣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能运用地图这一工具,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分析地理现象等,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同时对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教学实际,注重学生智能、知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钻研精神的培养。通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潜能,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实行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使地理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用三者的和谐统一。
(三)联成体系,提高效率
要将高、初中地理教学联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虑、统筹规划,同时又将高、初中地理教学各个不同阶段的地理教学作合理分工,做到衔接有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无论是制订教学大纲还是编写教材,都应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而是衔接有序、分工合理,注意区分高中与其他阶段地理教学的不同特点。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应侧重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学生地图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向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过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在实践中练,使其尽快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