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原名元清(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徐家窑,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代表作有《红二十五军战史》。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黄麻起义,历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等职务,成功保卫了陕北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位。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埃德加·斯诺认为他是一个有着最强积极感的人,无论是在姿态上、外表上、谈话上、以及背景上——除了贺龙外,他是红军将领,中唯一的纯粹的无产阶级者,给他的感觉徐海东是一个十分自傲、诚恳的人。毛泽东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徐海东早期出身十分贫寒,当过11年窑工。这也是因为他的一家(他的父亲和五个兄弟,不包括徐海东),数代以来都做窑工,生活少有可恃。但因为他是父亲的第六个孩子,最小而最聪明,他们父子凑起钱来,把他送入学校。
徐海东开始产生伸张正义的理念是在他学校的第四年,他11岁的时候。他与其他苦儿童被一群富家儿童赶到墙角落。他们只好以砖石乱掷,但徐海东掷的砖石把一个姓黄的地主的儿子的头撞破了。他的父亲知道后马上赶来,说他忘却了出身,就用脚踢徐海东,连教师也帮着打他。徐海东也因为这件事脱离了学校,不再回去。
在他21岁的时候,他因为家庭琐事争吵而脱离了家庭。他走到汉口,又从汉口到江西去,在江西他做了数年窑工,积了一点钱。当他想回到家乡,却不幸生了霍乱病,把所有积蓄都花光了。他因为无言空手回家便投入军队,也就是国民革命军。
在北伐战争中,有好些共产党员在徐海东的军队中宣传共产主义,徐海东便开始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于是他跟了一个下级军官来到广东加入了张发奎的军队。在1927年,徐海东返回家乡,开展中国共产党的支部革命活动。
1927年四月,因为政变关系,共产党成为了一个地下组织,但是徐海东还是公开活动。他把窑厂里的工人和农民组织起来,成为了最初的湖北工农兵,虽然是刚开始只有17个人,只有一把八粒子弹的手枪,但后面的红四方军的6万人就是从这个核心组织发展开来的。
后来他参加了黄麻起义、围剿等事件。他取得许多了胜利。
在1938年6月,他指挥町店战斗,歼灭了日军第25师团一个联队,毙伤日军近千人。并击退增援。在1938年8月,他病倒在华北战场上,后回延安休养。此后便变得体弱多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
在此期间,他写了几篇重要的回忆录,并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且主编《红二十五军史》,并向编委会提出一定要写党、写人民、写集体、不要突出个人。
但在这本书编成后,他又累得大吐血,病危九天。
最后因为反革命集团迫害,病中的徐海东含泪逝世于郑州。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生诞时一百一十周年,建立了一尊高11米的徐海忠骑白马腰挎枪的花岗岩雕像。
我认为徐海东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底层的兴起,当然,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但是他却是以党为中心,与党同进退,同患难,为了党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是一个非常诚恳,勇敢的人。
陈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