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

图片来自网络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一种,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因为在元代盛行,故被称之为“元曲”。在元代,当时人称之为“乐府”或者“今乐府”,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元散曲,之所以被称之为“散”曲,是和元杂剧的整套剧目相对而言的称谓。

散曲,由宋词俗化而来,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是配合当时北方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调或者俗谣俚曲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在当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散曲,因为起源在北方,所以又被称为北曲,还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体制。散曲主要结构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故而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