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的题目,有没有种从“简书”穿越到“知乎”的感觉。没错,这就是一节我在11月初听的非常有意思的知乎live。世界上有很多不为外人说道的职业,比如占卜,比如考古,又比如赶尸人,还比如在大堡礁做岛主。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就像王家卫电影里的角色,既好奇又神秘,离我们又近又远。犹如当初我在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对将一生都奉献给故宫的那些文物修复专家一样,对这类拥有者“匠人精神”的学者们,拥有无限的敬意。
这位声音非常养耳的北京大男孩河森堡,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却因为机缘巧合大学毕业直接进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了一名讲解员,一做就做了五年。
说起讲解,河森堡可真算是一名专家,讲起来头头是道,再加上娓娓道来的好听的北京官话,现场听他讲解,耳朵可真的会“怀孕”。对于讲解的技巧,他有着自己的认知,在这里,他也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了我们。
做讲解员最重要的是和观众建立起精神联系,就是让他们听你说话。所以一切讲解内容都建立在这个基础条件上。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那些照本宣科或者自顾自讲的讲解员或者导游,结果就是,观众或者团员各看各,各干各的事,而当此时再想收回他们的心,可真是难于上青天。
那么怎么样的讲解词才能让观众听我们说话呢?下面是河森堡总结的十大技巧。
· 第一是要言之有物。讲解词里要有干货而不是水词,干货就是可以被证明的道理(比如青铜是用铜锡铅制成的),水词实质不能被证明的道理(比如这件青铜器非常优美,无法证明其是不是真的优美)
· 第二是不要说废话,不要说你不说别人也知道的事情(比如这个鼎有四条鼎腿)
· 第三是不要讲解细节,描述具体数字观众根本记不住。这就说明一点,讲解员对讲解词心中没谱,为自己思考争取时间。
· 第四是把有冲击力的内容放在讲解开头,一下子吸引观众的耳朵,让他们带着好奇和疑问继续听你讲解。
· 第五是要符合科学理性的基本原则,不要尽讲华而不实,大而化之的东西。
· 第六是围绕中心点展开,在回避中心的同时,不断用侧面的事例,阐述暗示这个观点,引导观众自己得出中心思想。因为用直接的方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时,是会遭到无穷大阻力的。
· 第七是不要带着自己的立场去讲解(比如我国和中国的差别,我的老师梁思成和梁思成先生等)
· 第八是要谨慎选题。就像毕业论文,如果题目选择对了,则论文就完成了一大半。
· 第九是讲解时先铺情绪和气氛,再描述具体情节。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思维自然而然地跟着你走。
· 第十是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做到眼光和观众一直保持接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演讲技巧,眼睛需要向电风扇一样,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无死角“扫射”。
以上这十个技巧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其实你发现没有,从技能迁移的角度上来看,讲解和演讲需要注意的事项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这十条也可以成为非常实用的演讲技巧。
其实讲解员的工作相对枯燥,大多时候都是一遍一遍讲着相同的内容。和所有技能型工作一样,学不学完全在自己。你可以五年讲一模一样的讲解词,也可以随着自己对知识背景的掌握,不断对讲稿词进行修改,完善,琢磨出一套自己的专用稿词。但是无论用了多好的讲解技巧,内容的真实有理才是吸引观众听你讲解的关键。
最后,河森堡提到在国博馆里工作是一份非常舒服闲适的工作。手握万千文物古迹,坐拥亿万知识城堡。拥有着足够优秀的专家团队和专业书籍,只要你足够积极进取,几乎所有疑问都能获得妥善解答。但正是因为其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缺乏自我追求的讲解员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将同一篇讲解稿一讲就是五年。
李尚龙说,那些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只有每天进步才是最稳定的生活。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因为生活是你自己的,自己都不求进取,凭什么让别人给你美好的未来?我想,这才是河森堡真正要通过这次的知乎live告诉我们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