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里看到古琴演奏家武怀琛(张子盛学生)与央视主持人依利米努尔合作琴词吟诵《良宵引•水调歌头》。该词为东坡居士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词人借明月抒怀,深入探讨了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展现了其豁达超脱的胸襟。笔势奇幻,意境空灵,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之冠。
背景琴曲为《良宵引》,描绘了月夜清风、恬静安详的意境。其曲调清新雅致,结构短小精炼。乐曲伊始,舒缓的泛音如繁星点点,勾勒出宁静的夜色。随后旋律在按滑中徐徐展开,仿佛文人于月下踱步,心境平和而悠然。全曲虽无激昂的起伏,却于简洁中蕴含了无限清趣,恰似一首优雅的月夜小诗,引领听者步入一个安宁祥和的美好良宵。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学者胡仔胜赞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他拿着几壶酒,登上超然台,畅快地喝了起来。渐渐地,醉意涌上来,他心中的思念翻江倒海。他想起苏辙,明明相隔不远,但这一年的中秋节也没能团聚。他心中酸涩不已,写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个中秋佳节,异乡的月亮显得格外晃眼,他和苏辙已有七年未见。他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应该不是故意和人过不去,但它为什么在人离别之时才变圆呢?而后,他给出了一个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们都向往欢乐和团圆,但世上依旧存在悲伤与离别。正如天上这轮月亮,它不可能永远像今晚这样圆,它也有变成弯月的时候。要想人们团聚,月亮就刚好变成圆的,这样的好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同时发生。
既然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我们又何必因无法团聚而感到哀伤呢?这一刻,他放下与苏辙不能相见的遗憾。只要苏辙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在月下互相思念,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圆满。他心中释然,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只要亲人健在,总有一起赏月的那天。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值此佳节,祝我爱的爱我的阖家幸福!顺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