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1天
原文阅读: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讲解:
有子说:在礼所发挥的作用中,和睦和谐最为重要。古代圣王之道,这一点最宝贵。不管是处理大的事情,还是要解决小的问题,都要遵照执行这个基本原则。但是,也不可为求和气而和气,即使是和,如果不用礼来节制的话,这也是不可行的。
启发思考:
这句话的关键是“礼之用,和为贵”,关键词是“礼”与“和”。首先,“礼”是礼仪规范。在孔子时代,“礼”不是指一般的礼貌礼仪,而是处理等级差别、建立秩序的规范。“和”是有秩序的状态,不是平等,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与卢梭的说法相反,人生下来就不自由、也不平等,不自由不平等是现实,特别是在商周社会。“平等”是理想状态,现代社会中关于“平等”“正义”的争论探讨还在继续。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指共同约定的社会身份。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千差万别,对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对待,就好像你对自己尊敬的长辈、上级、老师和你对晚辈、下级和学生说话时口气肯定不同一样。当时,倡导“礼”的儒家强调的不是个体,而是在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社会定位。
礼与德不同。德是个人修养,礼是风俗习惯和传统,用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倡导人们遵循各自的角色规范来行动。用“礼”来协调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确定长幼尊卑,做到井然有序,就是“和”。
礼与法不同,法是设定哪些行为不可以有,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法是行为的底线,突破底线,会受到严重的惩罚。礼的主要作用是倡导应该做什么,根本宗旨在于达成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和睦。
“仁”是“礼”的精神内核。要保障社会稳定,就必须有各种用来规范亲疏远近、尊卑长幼的仪式和讲究。这些仪式和讲究就是“礼”,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仁”。“仁者,爱人”,这个“爱”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博爱,而是所谓“等差之爱”,即对最亲的人爱得最多,亲属关系越远就爱得越浅。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礼不是程式化的礼,什么是符合礼的行为,也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如果老爸拿棍子打你,你是跑还是不跑?儒家的回答是:看情况!如果爸爸拿小棍子打你,别跑,让他打两下消消气,就好了;如果他拿大棍子打你,你就得跑,因为拿大棍子打可能把你打残,如果把你打残了,你就让爸爸背上了打孩子的罪名,所以你要跑。你跑不是为了保护自己,是为了爱惜你爸爸的声誉。
“以和为贵”的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底层心理结构。无论是街坊邻居、还是职场关系、商业合作、甚至是国际关系中,直到今天,“和为贵”仍然发挥着作用。但是,有子在这里特地强调,“和”不是和稀泥,是讲究变通的。不能为了“和”的目的而丢弃原则和规则,不守底线,如“君子和而不同”,在个人层面,君子会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社会关系中,还需要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