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月26日
主持人:梁玉红
记录人:沈洁
一、思考与困惑
二、读书分享
三、小组共创
(很多部分的分享融合在一起了,所以没有细分)
沈洁:刚开始读书,所以对于项目化学习还没有清晰的了解,关于它的概念、组织形式之类的还是很模糊,觉得需要继续的读书才能对项目化学习有更多的了解。
梁玉红:第一、读书的过程中开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还是需要再慢慢地深入研究。第二、今天的时间安排有些困惑,和大组活动也有冲突。
张瑞芬:1.七点准时在大群听塔塔教练和凉水井中学的对话分享,觉得非常好。这边开始了,那边也舍不得退出。时间上可以调整,可以解决。2.书目在网上订购还没发货,看电子版,对于书的分享还比较困难,因为还没有看到书。3.关于项目,一直在听一些课程,对于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是两个人提出来的,项目化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联系生活,在实践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能力,这应该是一个落脚点,所以今天下午的时候,在我们学校,刘校长提出了一个玩转寒假,让学生发现更美的自己的一个主题活动,自己主要是作为刘校长的主力协助。和上次对话孩子之后的小组长的体验是一样的,因为当时是做小组长,所以在和老师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我自己感觉收获特别大。同样,在这次的活动中也是,今天下午刘校长制定完背景(这里没听太清楚,需要修改)之后,我开始跟老师们说该怎么来做,包括后面实施方案等等,只有担子压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体会才能够更深刻。所以针对我们的项目“家门口的菜篮子”,在这两天买菜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和菜农、小贩开始讨论今年的葱为什么这么贵,5块5一斤,然后小贩哈哈笑了一声说,因为少呗,少了就贵了。所以从这里我感觉还可以引申到经济学里的供大于求,供小于求这些哲学问题和经济学问题,当时没有思考太多,当我们开始有这种意识,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还有关注菜市场的菜,问了一下哪些菜比较便宜,哪些比较贵,所以如果我们的方案制定好,落实到学生层面的时候,可能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注意、关注这些,真正地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生活的滋味,就像吴虹校长说,回头看的话我们当下的这一天就是一个很小的点,我们生活是由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美好的事情组成的,我相信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不同的感受。
梁老师:特别好,您已经进入了主题的思考状态了。
卢瑞芬:关于项目,我这两天在想的是首先需要孩子们去观察、调研、体验等活动,因为现在的孩子很少去菜市场买菜的,所以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思考,必须在他们有观察调研或体验的前提下。比如自己这两天到市场时,就比较注意观察。有的摊以带叶的菜为主,有的摊只卖藕或红薯,可能通过观察和向菜农发文问中也有一些学问。有的是临时的摊点,有的是固定的摊点,临时的摊点一般是自己种的菜,从这里可以引发到学生自己种的话题中。固定的摊点就会涉及到租赁的费用,菜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都得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这种体验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困惑就是:通过书的阅读,在想我们以一个什么样的驱动型问题来引导,这个问题既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又要能够全部贯穿在项目的研究当中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进行探索。这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我的一个困惑,大家可以一起来想一想。
陈兴凯:困惑的地方有:1.教学点的时间比较紧。2这本书的内容比较陌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是最大的困惑。我们这里离北京挺进近,地处农村,又比较偏。3.孩子都是一二年级的,家长对于学生都非常重视,但是对于这种像互加美丽乡村的课程都很反对,但不过孩子们对于这些都比较感兴趣,有的孩子音乐课后喜欢唱歌,但是家长不让唱。按照课表还是坚持了半年,对于孩子来说总有一些收获。
刘文霞:第一,小组群里拉了胡楠楠老师等,胡老师是从15、16年前就开始做英特尔项目,所以是一个非常资深的老师,下面联系让胡老师等加入进来和我们共创。使用腾讯会议的方式。
第二,关于学习时间的讨论(最后大家协商为周一晚和周五下午1点到2点,)
第三,关于大家刚刚提出的困惑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夏雪梅的书,今年再翻已经是第四遍了,但是依然是常读常新,我们共同来打开思维。首先我们从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来说,project可以翻译为项目,也可以翻译为工程,从一个工程来想,抛开书籍对它的介绍,我们把它放到现实中来想,比如说现在正在建设的大楼,这个楼就叫一个工程,从它的建设、文工、投入使用。什么叫学习素养?学习素养就是学到东西的灵活转换的能力,其实就是学以致用,是让孩子们所学的东西真正可以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单纯的联系是什么样子?项目化的联系在实际生活当中是一定要有实践和产出的。前两章其实都是理论性的帮助我们打开思维,里面有 崔教授说的一句话,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教人读书、做事、做人。读书和做事是过程性的,做人是最终的,教会孩子会生活。它没有那么高深,随着我们往下再读的候就会发现为什么夏老师这本书指导性非常强,因为它立足了我们学科知识,是学科知识的一个生活化,她提出了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指在学科知识上学到了什么东西,再用驱动型问题将核心知识生活化,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的情境能够实践,并产出。这就叫完成一个项目。
给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曾经带动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孩子定了一个项目主题,叫做“我的校园我的家”,立足在孩子数学学到了方位,语文在学写景的文章,科学在学平面图的设计,做了这样跨学科的项目课,驱动型问题:六一要有很多人参观我们的学校,我们要把学校介绍给大家,当小导游;另外要给来参观的人做一份纪念品,纪念品一定要是我们学校特有的东西,我们可以绘制成绘本,或者书签。紧接着要给孩子讲授我们学科上学到的东南西北等,画平面图的时候东南西北是什么。在语文上学到了写景的文章,同学们通过实际的观察学校的角角落落,因为要介绍,所以 要写介绍词,所谓的介绍词就和写景文章很相像,当然还有其他的学科,就不再赘述。最后孩子们指向的成果,一方面是外显化的介绍学校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学校的解说词,通过小组竞争的形式,看哪个小组能够胜出,然后把学校讲给别人。这些都是立足在了学生身上,他们来做。但是也不是随他们天马行空的,而是他们已经学到了这些知识,然后让这些知识能够在现实中使用。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联想我们此次对话生活的主题。和其他组长沟通的时候,好多选择了种菜,所以我们就不再说种菜了。对于菜市场的点从哪儿选,可以是孩子们已经有过的知识,比如陈校孩子们都是7、8岁,是否学过了诗歌,可以外显化联系起来,或者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菜市场的某些可以显示出来,梁子老师是美术,是否可以引导孩子画一下菜市场的前世今生,对话父母菜市场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是怎样的,画下来,最后孩子们要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选的点都应该是立足于孩子们所学过的知识,不然我们太天马行空,孩子们没有这些知识的输入,孩子们进行起来会特别的困难。我们首先是立足孩子已有的知识,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相联系,卢老师说的很好,要选择驱动型问题,孩子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做绝对不是来自于行政命令,而是驱动型问题和孩子们产生关联,他们渴望做,希望做。
我们大主题下每一个人做的肯定都是设计部分,就是我们的分支,首先选择这个的背景是什么,明晰地把它列出来,接着驱动型问题又是什么,再一步一步走,夏雪梅老师的书中有课例,是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的,我们最后要做的就是把表格填完。当别人拿到这个以后,他们就能开始做这个课。
比如陈兴凯老师做的是二年级的课,标注上,这个课被其他农村学校二年级的老师拿到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是这样的目的。
接着会跟大家分享一些其他的资源,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项目化学习,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就是一个大框框,把孩子们掌握的东西灵活转化,在生活当中真正的体验,但是又不同于主题式活动,因为主题式活动最后的结果是开放性的,而项目化学习是要有成果、产出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要有逆推的思想来设计我们的课程,一定是由结果向后递推的,这个孩子们是必须要产出的,建楼,这个楼是一定要建成的。
沈洁:刘校长,我想请问您,就是我们的项目化学习是一定建立在孩子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对吗?
刘文霞:对,已有基础知识之上的。
梁玉红:刘校是一个很好的开头,而且是拔高型的。
刘文霞:只是有一点点感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为什么要增加大家碰头的机会,为什么吴校提倡我们碰头两次,每一次大家都有那么一点点困惑,大家都拿出来说说,分享一下,也许路就开了。
梁玉红:刘校,今天的阅读分享是否可长可短?
刘文霞:是的
梁玉红:大家对于书籍都是刚刚开始阅读,所以谁的内容多就可以多分享一些,少就可以少分享一些。
沈洁:我也是刚开始去了解项目化学习,但是就像刚刚刘校说的 ,素养是对于不同情境的创造性解决的能力,综合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那么对话生活,无论我们的主题是什么,都一定要孩子的生活实际相关联。因为有兴趣,所以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哪怕比学习知识性更加复杂。我也觉得孩子在探索当中会收获更多知识性的内容。比如我们去菜市场,了解有哪些蔬菜,可能涉及到分类,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就设收获了生物学知识;再比如说价格,我就是在农村,身边很多菜棚,疫情期间,周围很多养蘑菇的,如果没有疫情,他们的蘑菇就可以送出去,有了市场,价格就会高,但是现在蘑菇的价格反而低了,因为他们卖不出去了,只能卖给附近的乡亲,而像白菜,这一次疫情白菜价格疯涨。就像张老师说的价格,价格会受到的影响因素会很多,我们村里的孩子都能够了解到这些,并且蔬菜也离不开我们的没一顿饭,所以我觉得这种与生活相联系了,可以激发孩子对于生活的热情, 进而和学习相关的一系列的活动,他们都有会用更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本身对项目化学习很感兴趣,希望能够把生活的东西带到学习当中,让孩子们发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分不开的,他们也不会觉得学习是割裂的,自己毕业以前从来不觉得语文和生活有关系,直到我做了一名语文老师,开始在不同的文字当中感受,我才发现语文就是生活,包括我们的数学等各个学科都是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提取来的,所以我觉得这样项目化的学习就可以把学科和生活真正联系起来,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活生生的学习,而生活也是活生生的生活。
刘文霞:沈洁老师,你教几年级?你看我们能不能这样,帮着设计开一个网店,把蘑菇给销出去。(接下来的过程省略了)
梁玉红:孩子们的时间是很紧张的。
刘文霞: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联系学科的原因之一。一定要让学科知识外显化,通过实践可以夯实学科知识,而不是为了项目而做项目,和学科不联系,家长也是很反感的,因为做这些东西不能促进他的学习,但是我们当然知道是可以促进学习的,但是家长不认可。
沈洁:要找一个立足点。
梁玉红:我给大家念一段书,大家聊的正好就是这一点,我看到书上写,最精华的一点就是讲到了学习素养,“拥有学习素养的人是一个心智自由的人”这就是学习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学习素养的人,这个人是一个心智自由的人,培养高于家长的基于要求,鉴于学科知识的问题,就是迁移,当他遇到一个新的情境,可以根据当下的需求、条件和资源的状况,创造性地重新定义情境,进行知识和意义的再生产。她说这就是一个心智自由的人的独立与合作精神。所以我觉得项目化学习不管是多少小的,或者哪个年级,如果是朝着这个目标的,就是特别好的。所以做这种活动的时候也是需要和家长沟通,让他们能够了解到项目化学习可以锻炼孩子长久的,对一生都有用的能力。
刘文霞:是这样的,梁子老师,这个项目化学习,家长的支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我们现在是做设计,刚刚的大主题已经有了,叫做“家门口的菜市场”,接下来我们就是返回去找教材,找出针对的孩子们,找到合适的点可以作为积淀。
每个人先选择几个点,最好是今年下半年孩子们已经学过的,或者是其他年级,因为不一定要做,现在就是在设计,找到可以和我们主题挂钩的,因为已经有了前期的学科知识了,有了大概的依附了,就可以下一步的设计。下次碰头沟通,定下子项目。
书籍继续读,里面把家长的担忧等都考虑进去了,和我们一线老师很贴近。
因为陈校那边的情况,可以带着两个孩子或者四个孩子分成两组,做不了大的,可以把项目拉小一点的。
梁玉红:作业是指什么?
刘文霞:作业就是自己选择了哪个年纪大 ,哪一册书,可以和生活相联系,这时候路就清了。
梁玉红:我有个困惑,这个是和年龄有关,但是它是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好像必须局限于某一个课吗?
刘文霞:不是,你要找一个点,就好像以后要带孩子们做项目,这个点是作主的,可以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涉猎其他的很多点,它是综合的,但是也要有主有次,要不然没有依托,特别不好找。
沈洁:刘校,是不是从教材上找的这个点能够让家长支持项目化学习。
刘文霞:对,有这个考虑,
梁玉红:项目出来以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了一个子项目,那这些子项目里的孩子们是个小团队,他们要分工合作,最后输出结果的时候可以是多元输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擅长画的可以画,擅长写的可以写。但是对于找一个点还是不是很理解。
刘文霞:我把武进区的项目化学习分享一下。为啥项目课不好做,它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永远没有套路,直接按模式走吧,都是在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出来的,我们把他们的抽空听一听,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下次共创时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