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刷厂工人,用了一年的时间成为专栏作家,没有报班,没有找老师,而是自我教学。
第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仔细地读它们。
第二、在不同的纸上摘抄一些段落,然后打乱顺序,放在一起。
第三、几天以后,根据这些摘抄的段落重写文章,学习文章结构。
第四、对比,发现问题。原来以为自己读懂的文章,自己再写,只能写下一小段。重读,重写。
第五、用第二次重新的文章跟原文作对比,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真正领略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这个过程有时多达四五次,文章才接近原文。
他就用这样的方法,用了一年时间,从工人成为了专栏作家,他就是富兰克林。
有人说新媒体的红利已经过去,现在靠写很难出来。呵呵,无论什么时候,看空的人永远存在,他们总有对的时候,就像一只坏的钟表,每天也有两次时间是准确的。从当初的QQ空间、博客、人人网、微博、知乎到微信,肯定有繁荣和低谷的时候,但成就的人是越来越多。况且,难易是相对的。你准备好了,你有决心,有执行力的时候就是容易的时候。
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金子。
能赶上红利时代当然好,顺风的船肯定走得快,如果没有,也不必哀怨。
无论什么平台,本质上是种工具。真正有价值的是内容。
写作是帮助自己梳理思路,快速成长的最佳方法。写作意味着你在自省,这几乎是成人唯一有效的学习方式。人一生经历那么多事情,过了就过了,如同水流过无恒,对旁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却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写作是一根线,串起那些散乱的生活瞬间,记录下来,时常回看,复盘、推演、预测、种种能力加强之后,做别的事情成的几率也会大些。
写作是一项长期的修行,在写的过程中,我们考虑问题的方式、角度也在一一完善。好的作者都有多重人格,能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写起来得心应手。我们都不是才气纵横的人,但都有一颗坚持写作的心。
一个月十五篇,从量上来说超过一万字,回头看这些文字,我们能从中发现什么?
群里有些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同学点评后,人家很快修改重新发一遍。这就是迭代的速度吧,起点一样,加速度快些,也能更快到达目标。
通过近一个月的训练,自己慢慢找到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下一步就是实施。听一些人分享写作经验,谈到收集素材,她说她在跟人聊天时获得许多素材。这点绝对是因人而异,重点是用心。
自己的优势在哪里?适合写什么样的文章,还得通过写+反省去发现。
你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自己写起来顺手,读者也喜欢?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对什么样的文章有强烈的共鸣,记下来,尝试写相似的。先写上一百篇,再说写的怎么样?
如果你速度快,想象力丰富,那么试试网络小说。如果你愿意精雕细琢,想赚钱,新媒体写作是首选。
说说我为什么写作?每天我们见到那么多人,多数还是点头之交,况且即使是挚友,也有许多话是不方便讲出来。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们都是他人,人与人之间真心沟通,真正理解他人是很难的。讲真话容易得罪人,也显得我们自己不通情达理。
或许只有在网上,我们可以讲一些真话,也听到一些真话。我们平日里的交谈像是历史,时间、地点、人物是真的。而我们写下来的,更像是小说,除了以上几点,其他全是真的。
为期一月的写作群接近尾声,想必大家有各自的收获。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尝试,虽然我也在做文字工作,但都是任务性质的,类似于资料整理一类的,算不的真正的写作。也就是借着工作多看了几本书,有些想法不吐不快,想写下来。可又深知自己的弱点——懒,所以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前行。
每个人的路是要自己走,有志同道合的人并肩而行,便多了几分滋味,也更容易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