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他说要去画画,我们就去了,到了那儿课程已经开始,小朋友都坐好了,我把他送至小班门口,打开门让他进去,老师也过来迎接他,他!竟!然!不!进!去!
我把他往里面推了推,他竟然带着哭腔往后退。
而此刻屋里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女孩声:他害怕~~
我又把他使劲往里推了推,想直接关门,他竟然惊恐的转身抱住我的大腿哭了。
我一脸懵呆呆。
在外面关上门,抱着大肚子蹲下和他平视:“你不是要来画画的吗?”
“是。”他局促的回答。
“那你为什么不进去呢?” 他不说话。
我选择继续进攻:“今天月亮老师说要做蜻蜓,你想做蜻蜓么?”
他回答说“想。”
“那我帮你开门你就进去好不好?”
“嗯。”嘴巴里怯懦懦的挤出一声。
我再一次打开了门,助教老师也很及时的迎到门口,他又哭腔后退,屋里的那个奶声奶气的女孩声再次响起:他害怕~~
我。。。
只得再次关上门。
若在幼儿园,这种情况就直接交给文老师了,进去立马就好。但这是在还没怎么沟通过的兴趣班,老师也都是20出头的小女生,再者他之前也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额。
教室外狭长的走廊上满坐着孩子的家长,我压低声音跟他说话,软硬兼施,诱惑、威胁什么招儿都用上了,他道理都懂,可就是哭腔,老想抱我,就是不进教室。
屋内的空调温度似乎并不给力,我的汗都出来了,固执的妈、执著的娃,期间旁边有家长哄他,也偶有老师插句话,但我知道,我俩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受任何影响。
最终是我放弃了,大着肚子蹲蹲起起、来来回回真的好累,体力不支、思想透支的感觉。
3岁半,莫名其妙的一次抗拒,我坐在座位上大口的顺着气,他就站在我面前,小心翼翼的看着我,想靠近抱我但又不敢,因为刚才沟通的时候坚定的拒绝了他好多次。
看着他的小动作和小眼神,我虽然心软但依旧愤恨,说好来画画,可为什么来了就是死活不进去呢?问不出来也想不明白。
没一会儿,门开了,小朋友们出来喝水,这意味着我们两个僵持了近一个小时……
老师领着小朋友们都出来了,我牵起他的手说一起进去看看今天他们画的是什么好不好?他爽快的答应了。
只见桌上摆着几幅不同颜色的蜻蜓,是用冰糕棍儿作的,桌边有调色板和画笔,他瞬间沦陷,因为调色板是他一直想用,我在家没让他拆开的东西。
老师进来了,我就出去了,他表现正常且积极,20分钟后他们拿着各自的作品去演讲,他像往常一样从容、淡定,表达清晰、欢喜雀跃,最后要把画送给妈妈,要拿着画让爸爸看。
有老师或者认识的家长寒暄的问刚才他是怎么了,额……可能昨晚没睡好吧。我只得找个理由帮他搪塞过去,这不是他第一次在这儿上课,老师也都是熟识的,可我也真的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情就算过了吧,跟小孩子没什么可纠结的,哪怕当时一直想让他进去,应该也不过是我这当妈的执念罢了,我自省道。
事情虽然过了,但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之后某一天在一个合适的环境和契机下,我问他:“那天去月亮老师那儿,你为什么不进去上课呀?”
“妈妈,他们都开始了。” 他说。
“那你也可以进去呀。”
“妈妈,那个小女孩老是说话。”
“所以你是因为她说你害怕你才不进去的吗?”
“不是,妈妈,我觉得她那样做不对。”
“嗯,是的,上课的时候不能大声说话对么?”
“要保持安静。”他回答。
“对,你表达的非常准确。那你下次可以选择进去吗?不用管别人。”我试图灌输自信的意识。
“妈妈,下次我们可以早点去吗?”
“啊?可以呀。”
我没想到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话题结束,他继续玩儿他的,而我则陷入沉思,那个周末是掐着时间出的门,首先因为等电梯超出了预期的时间,再者孕妇大肚子走路又慢了些,所以到那儿大概迟到了3分钟。
小张张这么说代表他已经有了时间观念?还有了迟到和羞愧的自我意识?
“儿子,你是觉得我们迟到了所以不好意思进去吗?”
“是。”
“那你知道什么是迟到吗?”
“不知道。”
这?是什么逻辑?我要怎么接?
“妈妈妈妈,我知道,早点去就是不迟到。”
“嗯,是的,你描述的非常准确。那我们下次早点去,你就可以直接自己进去了是么?”
“嗯,我会自己进去的。”
有时间观念,这真是他的进步,反而也衬托着我的退步,孕期多是跟医院打交道,时间观念真的是没以前那么强烈了。
转眼又一个周末,一早叫他起床,问他去不去画画,他骨碌就翻身起来了,“妈妈,要早点去。”
“嗯,你现在起床,我们就可以很早到那儿了。”
超级配合的洗漱穿衣,在楼下便利店挑选了自己爱吃的酸奶和小面包,我们就提前40分钟到了美术班,老师们都在开晨会,我和他在等待区的圆桌前洗手坐好,把吃的一样一样拿出来,他小声的叫我,
“妈妈,先拿一种吃的。”
“我都拿出来你可以选择呀。”
“不行,我怕他们会生气。”
“不会的,月亮老师说可以吃东西。”
“妈妈,要保持干净。”
“嗯,是的,我们可以吃的快一点,然后就收拾干净。”
好吧,真的好感慨他的规则和秩序感,这也跟上学期开家长会时得到的老师的反馈吻合,老师说他特别爱告状,爱管闲事儿,哪怕事情双方的小朋友都没怎么着呢,如果他看到了也一定会出手相助或者告诉老师。
最严重的一次是老师找我说他咬人了,一听到就好慌,谁家的孩子都是宝,咬的哪儿,咬的什么样儿啊…无数种可能在脑海里转,幸好老师的下一句是有咬的动作但是被及时制止了,并且描述了他的回答。
我在家也随即询问,“今天在幼儿园你有遵守规则吗?”
“妈妈,我遵守规则了。”
“有小朋友不遵守规则吗?”
“是,豆豆就不遵守规则,他坐了妞妞的位置。”
“你告诉他了吗?”
“告诉了,可是他还不听话。”
“那怎么办呢?”
“我就咬他了。”
“额…咬人对吗?”
“不对。”
“妞妞就没有地方坐了是吗?”
“是,那是妞妞的小椅子。”
聊到这儿,我想到的只是“英雄救美”、“打抱不平”,当然方式欠妥当。和老师沟通后,肯定了小张张保护帮助小女生的行为,但是再遇到这种情况要选择用语言正确的表达,如果还没有效果就告诉老师。
家有家的规则,
幼儿园有幼儿园的规则,
过马路有交通规则,
比赛有比赛规则,
每个场合都有它自己的规则,
看来我这无时无刻不在重复强调“遵守规则”的概念灌输是初见成效,愿一切都往好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