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笔记摘录
第一节课 消极数据的力量
1.消极数据,指不能明确变成一个指标又确实存在,并且能左右我们判断和认知的数据。
积极数据,指有意搜集的信息,因此非常清晰,也总能表达出某种意图。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指标化。
2.我们正被各种各样的数据掌控着自己的感觉,这也是数据对我们生活的接管——事实上,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册。人体就是一个数据处理设备,用来接收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然后根据这些接收的信息和数据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
第二节课 平衡计分卡
1.任何积极数据,是由一个个指标构成的评估体系本身都是自带偏见的。
2.人作为一个数据处理设备一定要保持积极数据和消极数据的平衡,否则很可能会让自己的认知和资源配置出现结构行失衡。
3.积极数据是显而易见的“所见即所得”的数据;消极数据是“所见非所得”,你见了可能都没有感受到,或者说不上心的数据。
第三节课 进度条
1.“积极数据”对人的锁定力量很大,事实上,我们的人生中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有进度条的游戏。
2.进度条就像是一个积极数据,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给我提供指向性和确定性。积极数据把大量的的消极数据涂白,让我们的注意力关注中非常单一的“积极数据”评估体系里,导致行为就会有指向,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3.积极数据的积极的一面是,让我们的行为有指向性,避免人生处于混沌和无聊的状态。
第四节课 数据扭曲力场
1.数据也不是客观的,它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提供一些能佐证现有认知的证据,如果自己不能保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就让自己的认知出现扭曲。
2.当我们获取数据的时候,由于数据是非指向性、杂乱的,就可能对我们的认知造成噪音,这种噪音会导致我们的认知眼里和认知焦虑。
3.数据具有一种引力:既成的已有优质和选择偏好对于数据具有一种引力作用。排他性吸纳机制:因为有大量数据支持,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选择、判断是对的,但其实是数据吸引法则已经帮助自己做了很严格的过滤。
4.当你预设了某种东西,数据就会来证明这种预设,数据不会说谎,但是自己认知却会。
第五节课 精彩留言
1.数据只能用来衡量一个指标中过去是否稳定,它根本代表不了未来。积极数据有它的必要性和辅助性,但消极数据才是长期积累的精髓。
2.积极数据可以辅助自己达到某一目的,当自己养成习惯后就不再需要积极数据了。
二、自我感悟和反思
1.关于人工智能
有人说未来是一个“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时代,对于人工智能大叔在本期内容进行了解读其目标就是“解风情”,通过对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一个有别于“非黑即白”的结论,从“解题”进化为“解风情”,这其中也许就是赋予机器具有人的思维,即“消极数据”。然而,现代教育、科研,在致力于在让机器富有“人情味”的同时,却越来越推崇职业教育、工科教育,培养了更多“解题”却“不解风气”的人。从这一点来看,若教育再不来点“人性化”,未来机器可能真的会统治人类。
2.关于大数据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法律职业的检索能力成为了一项“超能力”,只要会检索生成客观数据报告,立马就能知道一个案件大概的判决结果如何,再也不用去研究大量的法条与案情分析,因为有了这份数据报告,对一份案件的走向基本也十拿九稳了。这两年业界也出现了很多检索能力特别强的律师,以前开庭前提交一份“代理意见”或者“答辩意见”,如今开庭前只需要提交一份案情检索报告,法官就会对你赏识有佳,因为这样很大程度减轻了法官的工作量,他完全可以不用认真准备庭审,基本就能根据律师提交的检索报告出具判决书,因为已经生效的判决,没有被推翻,本身就具有最高的效力性。这就是所谓的“积极数据”的力量,但是转念一想,如果以后法律职业者都致力于研究案例检索能力,而不是案例和法条本身,如何发现既有法律的缺憾和漏洞,法官若只是转抄一些生效判决,跟机器人又有何区别,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成为西方的“判例法”国家,而法官、律师都不要了,直接将案件的事实和理由输入电脑,根据数据报告生成的数据就直接申请强制执行了。设想一下这样的未来,大街或者商场都摆上几台“定分止争”的电脑,大家有争议了就投币进去,生成一份判决书,让机器人做法官,是不是就印证了刚刚前问所提到的,人类最终会被机器所统治呢?
3.关于“积极数据”的功能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利用一款瑜伽锻炼app进行打卡记录,这款app很好的利用了“进度条”这个概念,每天坚持30分钟,持续坚持99天,它就会将之前交的押金退还给用户。目前为止我大概坚持了23天,但是其中有一天由于平台数据没有及时上传,导致那一次打卡未成功,于是,我整个一早上都很沮丧,就像自己浪费了半个小时做了无用功一样,甚至花了很长时间跟客户沟通,如今回头再看大叔讲的“积极数据”的扭曲力场,感到了自己行为的无知与可笑—舍本逐末:我锻炼的初衷是为了身体健康,但我坚持的立场却成为了对数据呈现的追求。大叔的提醒也算是给自己的认知敲醒了一个警钟:在我们想通过积极数据来形成某种习惯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自身携带的“消极数据”的感受,自己坚持的内容是否有助于自我目标对实现,我们最终拥有的成就感应该来自于目标的实现,而不是数据的累加!
结论:避免用越来越多的的“积极数据”来取代自身携带的“消极数据”,其实就是避免让自己的认知越来越趋向于“单维”,使认知退化,最终形成“盲维”,牢记“积极数据”只是对自我“消极数据”的辅助,而不可以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