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播打法?怎么失焦了?
传统的传播打法,基本上是基于洞察而产生一个产品层级以上或campaign的big idea,再以big idea为指导制作各种广告传播物,如tvc/病毒视频、kv/social 海报、h5等,再选择合适的渠道媒介把这些物料投放出去。
从广告公司提供的品牌市场推广服务和作业流程中,可以看到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而在近期的大热营销事件中,这种传统的需求却在持续走低。如京东618中,很难像以往一样归纳出大批的social事件、爆款h5或者出圈的病毒视频,也反过来印证传播打法的效能在不断走低,正在失去营销的焦点。
传统传播打法越来越不好用。
随着媒体手段的发展,我们的媒体输出方和输入方正在变得模糊不清,正在走向支离破碎。基于千人千面的算法形成的信息茧房,好似让我们每个人处在一个楚门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传播打法,好像海湾战争中伊军坦克,想暴力喷射,都找不到喷射的目标。
换句话说,当big idea产出传播物料时,就已经默认了受众是一群有着相同身份、背景的人,但事实上,随着受众身份的解绑,每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都在动态的转移中。即使,后续的媒介投放上,能通过人群的标签,找到假想的人群,传播的效能也是大打则扣的。你准备了千万钢铁洪流,人家却都玩上了隐身战机。
不好用,因为竞争力下降厉害。
从广告公司接到需求,到最终确认产生物料的时间和成本都摆在那里,想想拍tvc和kv吧。而现在看来,种草式的策略往往更轻巧高效。
如今的媒体和受众,都处在极度的碎片化环境中。品牌要一直处于消费的链路上,甚至要一直推动他们继续往后面的链路上流转,就需要不断地产生可以触达并吸引他们的内容。
简单来说,传统传播打法的劣势就在他们往往太笨重,又不可持续。
内容打法强势兴起
内容打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差不多是“双微一抖”崛起的时期,大量内容生产者押中了平台的流量红利,借势发展成为头部的力量。而第二阶段是处在“抖红快B”鼎立的这个时期,这个时段的内容生产者,凭借对于数据的洞察,进行场景化、自我发酵性、高延展性的内容生产,迅速占领流量的阵地。
什么是数据的洞察?
我认为主要是两个点:消费型数据和人群触媒数据。消费型数据简单说就是更重“买点”而轻“卖点”,“卖点”是以品牌导向,在用户需求多样性高变化的背景下,重视“买点”导向,以用户需求为指导的品牌营销是更具优势的。
而人群触媒数据,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找到和目标用户最强关联的触点。进而选择内容投放平台和什么类型kol和人设等。
基于以上挖掘到的目标用户的“买点”,在具体的内容生产上制作让多个目标人群有代入感的场景表达内容,成为内容打法在现有背景的取胜之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