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没多久就被点了许多赞。
心里挺开心,仔细看看都有谁给我点了赞,但这一仔细看才发现,那些我认为关系还不错的朋友都没给我点。
这让我有点不爽了,拿着手机,隔两秒看一眼,觉得下一秒她们肯定会给我点的。
她们一定是还没看到。
谁知道过了一整天,她们依旧没给我点。
好吧。
不是她们没看到,是她们看到了,没给我点罢了。
我有些愤愤地想,这算什么朋友啊,下次她们发朋友圈,我也不点了。
就这样,不知不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脆弱的只能靠朋友圈的点赞来维持了。
现如今的社交,多数都在网上。
对新朋友而言,是新鲜感和话题不断的聊天;而对一些老朋友而言,大概就是偶尔的斗嘴打趣以及朋友圈的点赞了。
今天我给你点赞,明天你回我一个赞,这种方式就仿佛是一条看不见的纽带,维持着我们虽然不怎么沟通但是依然融洽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项传统——礼尚往来。
逢年过节,总有一些爸爸妈妈的好朋友会登门造访,顺带一些水果礼盒什么的。待人走后,爸爸妈妈就开始寻思该怎样回礼才合适。
但当时的我就是很看不惯,毕竟人家送礼是人家的事,为什么一定要回呢?
爸爸妈妈说,这就叫礼尚往来,人家送给你东西,总得回点什么才好。
于是过了些日子,爸爸妈妈请上次来家里做客的朋友吃了顿饭。
你今天给我送了礼,下次我一定要找机会还你,这才是好朋友关系得以维持的一种方法。
从前我一直觉得这种关系的维持很累,毕竟好朋友之间,哪需要靠这些看似表面上的东西来维持呢?
我们可是好朋友,关系摆在那,谁在乎这些东西啊?
但现如今,我竟也开始为这些用来维持关系的表面上的东西所困扰了。
这种面子上的东西,任谁都会在乎,无关是不是好朋友。
朋友圈有一项功能,就是共同好友可见。
我们有共同的好友,那么你给我点赞,他就可以看得到;同样的,他给你点赞,我也能够看得到。尤其是同学之间,共同好友更是有很多。
今天我发了朋友圈,给我点赞的人有很多,同学也有很多,那就是给足了我面子,因为大家都是同学,大家都能看得到我有这么多的赞。
证明我今天发的东西好。
甚至还有点自豪。
但倘若我今天发的朋友圈,点赞数量寥寥无几,甚至一个同学都没有,那其他同学就更是觉得你这条朋友圈一个赞都没有了。
隔不久,我就会删了这条朋友圈——无论这条朋友圈有多么好玩或者多么和我心意,我就是会删了它。
因为没人点赞,我觉得很尴尬。
因为我的好朋友都没给我点赞,我觉得抹不开面子。
久而久之,朋友圈就不再是分享日常的圈子,而是逐渐变成了满足自身虚荣感的工具。
我发朋友圈,不为别的,就只有一个目的——获得点赞。
为了获得点赞,我每次发的图都是精心挑选,有一点瑕疵都要删掉重发;
为了获得点赞,我每次都要准备好久,各种照片媲美杂志写真;
为了获得点赞,我也加了一堆关系一般的同学——反正都是日后点赞的潜在一员。
我等着无数的赞和无数的赞美,但我更关心共同好友是不是点了赞。
她不点赞,我就不高兴,下次她发了朋友圈,我同样不会给她点赞。
双方都心知肚明,即使表面看起来依旧有说有笑,但是就因为朋友圈点赞,两个人中间终归会有一条看不见的间隙。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多么敏感脆弱啊。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还小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起玩。
我和你玩的开心,我就一直跟你玩;我若跟你玩的不愉快,丢下一句“谁再跟你玩谁是猪”就跑。
但是第二天碰了面,依旧是好朋友。
那种关系,是寄托在“我觉得你很有趣”以及“我们是超级棒的朋友”上的。
不带任何私心。
而今的朋友圈,你给我点赞你就“好”,你不给我点赞你就“不好”。
于是:
老板发的东西要赞,为了保住饭碗,不被穿小鞋;
好朋友发的东西要赞,为了维持两个人的关系;
同学发的东西要赞,为了以后有什么事拜托人家;
要赞都要赞,除了上面的种种理由,就是为了在我发朋友圈的时候,不会因为没有共同好友的点赞而显得尴尬。
中国的礼尚往来,仿佛从现实生活延伸到了网络世界。
我们就这样变成了“点赞之交”。
可我一点都不想为社交而点赞,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呢?
成年人的世界真是复杂。
但我好像已经是成年人很久了。
↑↑
戳我,找工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同
❤ 戳下方,点个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