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 阴 雾气氤氲
降温了,秋意起。择一个不会被日光晒黑的周日,到访山中久别的茶园。
二环延长到天边的公路线,视野里有那年在青海自驾的错觉。车厢里侃侃在安静地唱着,“老街长弄 晴耕雨读 ”,脑海里重叠着数年前的清明,在西栅青石板路漫步的画面,心境悠远。
车穿过旷野、小镇、稻浪,来到一面开阔的湖旁,在湖的入口寻一高处停下。只见群山庇佑下,带状的湖面,散发着静谧、清幽的波光。湖中央,一处心型小山丘,隔绝尘世,在山水的环绕里,自成脱俗清丽之貌。一群白鹭,在湖面轻盈跃起,成队飞向如黛群山。呆呆望着那湖水,像是水浪层层蔓延,共振着其中的静默清透。
往深山走,云雾缭绕,移动中,遮蔽了山的轮廓。苍绿色的梯字茶园,在这仙气氤氲中,散发着湿润。恍惚中,还以为置身四月天。
寻山而上,竹林通幽,笔直的升向半空,叫不出名字的树木曲折交错,只为争夺那一片日光,走在这雾气席卷里,像是走进了迷雾森林。
一棵枯木,在长久的风吹雨淋中,被时间腐蚀,爬满了青苔。晶莹剔透的胶装伞菇,矗立在苔藓中,分外明亮。嫩新又呆萌的生命,总是让目光多停留几眼。
下山,一栋岭南建筑置身在墨绿一片的苍翠山丘前,身后是席卷的水雾,构图有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错觉。
来到山中书吧,在余秋雨、汪曾祺、沈从文等众多大家中,瞥见余秀华,翻开薄薄的小本,“我一直是个怀揣泥土的人,遇见你,它就有了瓷的模样 却没有人来告诉我每一条路都是晴朗”,“一直担心 此生都不够诚恳 手握钥匙却认错门 河流三十多年保持慈悲,为了保持鳃的完整 我拒绝做一条鱼 不在星光里和万物互相指认”……
真诚的文字,力透纸背,透过这一行一行诗页,仿佛是在读她苦难却坚韧深刻的生命。
敬佩她对诗歌的解读“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在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时,充当了一根拐杖”。
眼前出现,因先天脑瘫摇摇晃晃走路不稳的她,携着一支笔,摇摇晃晃往前迈步的光源。
回来后午休,脑海中,反复闪烁着这个倔强的背影。用生命写诗的人,诗就是她在这个世界最亲的人。感谢余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