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认识
银山路小学 毛秋风
杨静涛老师的整本书教学《我亲爱的甜橙树》讲座已经是五月底的事情了,让我对整本书教学有了相对一个清晰的流程。
最近又听了网络上余惠斌老师和宁海峡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目前班级正在阅读《一年级鲜事多》,结合所听讲座和自己的课堂实施,现在梳理一下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当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所说的整本书的教学,一般指的是文学作品。
为什么要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潜移默化中受到经典作品语言的熏陶。
其次,思维得到训练,思想得到净化。从经典的文学作品当中,读出故事中人物的悲欢喜乐,读出与自己生活的链接。在相互的交流讨论当中,思维火花得到碰撞,提升境界。
再次,从书中得到启发,读出自己。
这些都是面上的话。其实,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让孩子在最美的年华,遇见喜欢的书,进而在长期的阅读当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感兴趣的学科。童年的阅读,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以后专业的选择,人生的规划。而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何种工作,如果想有一番成就,阅读是最基本的基本功。
在这个到处充斥着现代化科技的今天,不被光怪陆离的世界模糊了双眼,迷失了自己,能够安安心心的让孩子投入到书本中,把阅读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一,这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步骤
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一般整体的思路分为四个步骤:导读,推进,交流和拓展。
在进行某本书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个人首先要对这本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自己要先读一读这本书,至少要读上个三遍,才会有一个思路,如果想要推进得更好,或者说是要提炼出来更好的主题和设计话题,那读上的次数还要更多。
对于这本书相关的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媒体对此的评论,梳理自己的感受等等,这些都属于前期工作。
还有:心中要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像是导读课上多长时间,导读课之后的推进课需要多久?交流课的话题设计及课时,拓展要拓展哪些内容?这些方面都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规划。
三、导读课
导读课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时间也不宜太长,一般20到30分钟最合适。
1.导入环节。可以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比如说,这本书相关的评论,封面,作者,还可以是与这本书有关的内容。或者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切入到这本书中。
2.可以介绍这本书相关的背景。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写作的背景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
3.讲述故事,朗读精彩片段。
这一般是导读课最常见的形式,如果说是故事集,就讲述有趣的小故事,如果说是一个连续的故事,就选取精彩的片段,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说是情节比较跌宕起伏,可以设置几个小悬念,让学生猜测一下,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可以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吸引孩子自己拿起这本书,去寻找答案。
当然这几方面的顺序,是可以灵活变动的,具体要看你所选择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准备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不管怎么变换流程,导读课最主要的就是吸引学生的兴趣。
张祖庆在他的《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一书中说道,导读课的核心任务在于导策略。
虽说趣为主,也可以渗透策略的指导,比如说,拿到一本书,先看一看封面和封底的信息,翻开目录,看一看章节,对感兴趣的部分先大致浏览一下。
还有就是边讲别让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预测可以是联系所听故事,也可以是联系自己的生活。
四、阅读推进。
在我看来,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推进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后面的交流和拓展。
可以设计阅读单推进,也可以按章节设计一两个话题,交流推进。
推进,过程当中主要是指向文本的内容,比如说故事的理解,细节的分析,在推进学生读的时候设计的问题不要过细过多,要关注到学生最容易忽视的,特别难理解的地方。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阅读推进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堂上师生共读,要么是老师读故事,要么是学生读故事,在读的过程当中简单的小交流,就可以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思考。
班级推进阅读,为了照顾到孩子们的差异,为了激发程度弱一点的孩子读下去,可以设立各种激励评价方案,比如说班级张贴阅读登山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措施,每读完规定的内容,就可以贴上相应的红旗,直至攀登到顶峰。
五、阅读交流。
主要是读书交流会,为了避免孩子们泛泛而谈,交流会的设计,还是要精心一些的。
交流会在课时设计上以班级学生情况为主,可以是梳理故事情节,探讨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
1.梳理故事。
整本书读完之后,要梳理出来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至于怎么梳理,方法有很多,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情节图,思维导图,鱼骨图等,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
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的读书感受。
2.交流人物。
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故事来谈。从讲故事中感受人物特点。
这属于散谈式的交流,相对来说比较好操作,交流的也比较随意。但是没办法深入作品,想要更深入了解作品,即便是在谈人物特点的时候,也要有相应的主题设计,围绕话题谈人物。
3.聚焦主题。
我感觉这一部分是最难的,主题的设计需要老师在反复阅读这本书后提炼出来。
余惠斌老师,在这方面提出来了几个建议。
主题式的话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话题的呈现可以是并列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怎么设计话题呢?可以从作品出发,解读出文本的多样性,丰富性,将书本读活。也可以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找到儿童的兴趣点发展点进行设计。
王林博士对于话题的设计,有着几方面建议:少提小问题,多提大问题;少提事实性的问题,多提诠释性的问题;少提认同性的问题,多提批判性的问题;少题简单陈述性的问题,多提创意思考性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多提开创性的问题。
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我们是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我们读完一本书,除了获得字面的意思外,班级共读交流的过程当中,除了达成最基本的共识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去寻找与生活的关联和其隐藏的意思,进入深度阅读和交流。从书中不仅仅是读书中的故事,读出书中人物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从书中读出自己,读出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这一点,是我今后阅读的重点。需要进行尝试和训练。必须备注一下,今后文本的解读方面要下大功夫。
六、拓展延伸
后续的相关延伸活动,比如说:写一写,可以写感受,仿写好的表达方式,给作者写信,给书中的人物写信,写书评,写剧本,改写结尾,续写故事的发展等。演一演精彩段落,读一读相关的书,设计个腰封,没有目录的列个目录等,可以根据这本书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关联设计,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有趣味性,整合性。
只有具体实施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在哪一个环节需要努力。
陪着一年级的孩子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花样,有的就是和他们一起读,课堂上夸张的表情,丰富的语言,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个故事,共同说一说,聊一聊,进而能够去阅读这本书,就是最好的阅读。
愿孩子们的童年都能遇上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