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英国,当哲学家杰里米·边沁设计全景监狱时或许无法预料到这一以“高效监控”之名被奉为权力规训的概念会在当下中国的高中教育中被封为圭臬。严苛的制度规范、精细的量化考核、无死角的监控系统正在将中学校园改造成一座无形的“全景监狱”。在无时无刻“被观看”、“被管束”的恐惧与自我压抑中,孩子的言行举止不得有丝毫偏差,个性光芒更是成为触犯禁令的潜在危险。在如此环境中,人格成长该从何谈起?教育本质与社会价值取向该何去何从?
全景监狱的“校园化”:监控与规训的无形之网
高效管理机制不仅塑造行为,更深刻重构着灵魂的拓扑结构。当凝视几乎无处不在,被监视者就会时刻处于危机感之中,一场深刻的“自我异化”便由此展开。将外在的要求主动内化为自我的规则,成为“自我囚禁”的主体,是孩子们24小时保持完美学生形象的唯一出路。相比于与真实的自我日渐疏离,安全感、稳定感无疑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关键。
物理监控无死角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教室摄像头实时录像,技术与经费足够强大的学校已经引入AI系统用以分析学生课堂抬头率、提笔率、互动率等数据并生成反馈报告。学生的一举一动被置于“透明化”审视之下,如困于无形牢笼。这种技术化的监控不仅剥夺了隐私,更将教育空间异化为“数据提取场”这种机制在当下高中教育中屡见不鲜,甚至是细枝末节之处也无孔不入。
行为规训渗透进生活每一寸时光,从起床到就寝,从上课到自习,时间一小时为单位被精准分割并赋予详尽的安排,从发型、着装到跑操步伐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并日复一日持续被检查与训练。违规即扣分、通报,不只是个人荣誉的损失,更是为集体抹黑的耻辱,最终所有的行为以数字形式被比较和排序,学生如同被输入程序的机械,在规则下重复“正确”的行为。
数字化监控延伸到校外的自由时光,线上办公平台追踪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查分系统记录每一次成绩的波动,私人社交账号的内容也能成为监督课外言行的依据。信息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突破了时空的边界,形成全景式的权力凝视。教育本应培养独立人格,却沦为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全景式规训”。
人格异化:全景监狱下的“囚徒困境”
当教育沦为全景监控的场域,学生便被灌输一种竞争高于合作、排名定义价值的环境之中,同窗之谊的亲密友好被竞争的残酷所取代,每一次的互助与共享必须经过反复深思与考量,毕竟任何利他行为都有可能潜藏着丧失优势的风险,有时甚至只有当理性判断超越良知本能才能更好的适应彼此较量的需要。
将压抑与表演的保护色焊死在身上,专注的课堂、静默的自习、主动的提问……是发自内心的自律抑或只是迎合外界的期望?为什么诸多乖孩子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为什么课外补习难以真正助益成绩提升?或许,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隐藏在效率背后的真实内心需求。压抑自我真实需求被迫适应规则的后果,不只是劳而无获,更有存在长期的双重生活导致自我认知分裂的风险,甚至引发身份认同危机。
“唯分数论”背景必将导致冷漠与自私的蔓延,当学习成果、行为规范都仅以分数的形式被体现并作为筛选与评价的唯一标准,那么这个数字的分量自然可想而知,孩子们不得不为排名相互提防,集体意识悄然消解,人际关系异化为“利益计算”,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由此诞生。当功利主义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社会领域,想必学生时代的冷漠也会泛化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疏离,社会责任感如何在空洞的灵魂中凭空建立?
监控与量化为核心的教育机器一方面将成功标准定义得单一且狭窄,另一方面又不断灌输“失败”的可怕后果,这无疑是在系统性地生产并贩卖着焦虑。成绩与排名的起伏、波动足以成为深植于孩子心底的恐惧与不确定性,而在学校这个群体中,焦虑与不安相互传染、不断放大,更容易形成难以驱散的情绪氛围。心理健康危机日益严峻,而将心理问题归咎于“抗压能力差”的常见处理方式,更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孤立感。
背后的逻辑:教育功利主义与权力异化
全景监狱式管理模式在普通高中校园中的盛行或许正是当下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必经的阵痛,它是多重力量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折射出深层的教育困境。
以高考应试为导向的教育目标的惯性,让普通高中依然将“上线率”、“清北率”视为评价学校办学成效的最主要指标,而教育管理则是全然为提升教学成绩服务的工具。因此,各项监控与规训方式其说是对人的培养,不如说更像维持“高效生产”的手段。教育不再是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的助推器,更多了为流水线标准化加工产品的意味。
为了让学校的监督体系有效运转,教师成为执行与监督的关键环节,由此师生关系异化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力关系,教育关系失去应有的温度,师生间的精神对话被冰冷的监控屏幕阻隔。此外,学生的在学习任务中的“主体性”与行为表现上的“客体性”发生激烈矛盾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自我认同感的培养难度。
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对技术主义的盲目崇拜无疑对教育工作产生严重的冲击。当“科技化”成为“科学管理”的代名词,当“数据分析”成为决策的最重要依据,我们便忽视了教育是面向鲜活生命的课题,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技术也许可以将行为量化成简单明了的数据,可以提供诸多便利与效率,但却永远无法替代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过度推崇、依赖技术,反而使其成为权力扩张的工具,加剧了教育的异化。
破局之路:重构教育本质,让青春回归真实
教育的光芒,本应照亮而非灼伤,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全景监狱的存在及其运作逻辑时,我们便已迈出了挣脱它的第一步。觉察、反思、改变,对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重视心理健康与情感教育的呼声,无一不是在为重建学校的伦理维度而努力。我们的教育需要从冰冷的数字排序中解脱出来重新拥抱鲜活而独特的生命,需要从对应试能力的培训中解脱出来重新着眼于解放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潜能。
技术不是压迫人文精神的工具,而是为其服务的利器。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避免其成为异化权力的延伸,我们便能够重塑其在教育场域中的价值。如利用大数据模型为学生建构个性化学习资源库,协助其高效整理错题集,提供精准辅导;利用数字模拟技术,展示空间关系,重现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认知等都是有益且可行的尝试。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实践,教育工作者需从根本上转变对于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理解与认识,从监控转向信任、从考核转向育人、从控制走向赋能,在任何教育场景下都可以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便可以让教育回归到对人的全面关照。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已经证实,信任是对学生最好的赋能,是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律的最大动力。而弱化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并不一定带来成绩的下降,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恰恰相反,二者相辅相成,在人格健康发展、心理积极阳光的前提和基础上,应试能力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
当学校成为滋养心灵的温床而非训化灵魂的牢笼,我们才有希望期待在年轻的目光中看到思想的光芒而非焦虑的阴影。当教育真正尊重生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才能从规训的枷锁中解脱,回归其最本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