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遇到一件奇葩的事情,一名男生和班主任在教室里公然动手。二者扭打在一起,其他学生们一片骇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过了多久,才被回过神来的学生们拉开。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学生和老师打架的事情,尽管我没有亲眼见到,依然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刺激,我甚至一度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感到过担忧。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这件恶性事件的根源,其实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当那位男生在讲台上用拖把拖地的时候,班主任要求他非要用两只手握着拖把,遭到该男生的拒绝,矛盾由此而升级。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事学生肯定是有问题的,不过,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应该是在班主任。班主任应该意识到自己和这个学生平时是有矛盾的,而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再过份苛刻的去要求学生。就拖地这事而言,把地拖干净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他用几只手去托,似乎并不值得在意。
无独有偶,今天我又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在校外补课的学生返校参加考试,上午考试结束后,年级部要求他们尽快离校,下午按时到校考试就行。然而,一个班主任却要求他班级的学生在校学习,不允许离校。
结果是一个女生竟然站在走廊的尽头大肆的抹着眼泪。询问原因,她说自己没有带饭钱,也没有带复习的资料,不能在学校吃饭,也不方便在学校学习。她也想像其他返校的同学那样,午饭后再返校参加考试。
只是她的班主任以让她在学校学习为由,拒绝她正常离校。她拿不到出门的凭证,无法正常离校,于是,不得已而哭泣。
这事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来那位被学生残忍杀害的鲍老师,他对学生满怀好意的期望,并没有得到那位学生的理解,反而得到了恶意的报复,以至于他在不该离去的时候,过早的离开了自己的家人,离开了他饱含爱意的学生。
我一直认为,这种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很多时候,我们通过简单的换位思考就可以理解对方的感受,而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
就拿今天中午的事情来说,班主任确实也是好意。不过,他却没有考虑到他的好意符合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既然其他班级的学生都走了,那么这个学生想离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何况,她返校之前并没有得到中午不能离校的通知,没有准备饭钱和复习资料,也不能怪人家考虑不周。再者,既然学生一门心思的要走,你强留她在校,真的能让她安心的复习吗?恐怕,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说:羊喜欢吃草,不代表狼也喜欢吃草。你的想法好不好,不是根据你的想像来判定的,而是根据对方的需要来衡量的。这也叫消费者思维,体现的底层观念就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发自肺腑的说,我实在不愿意再看到老师和学生动手的场景,更不愿意听到又有老师倒在学生的屠刀之下,我希望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希望看到人间的那份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