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复兴这条伟大的道路上,乡村振兴战略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九大提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固本强基,立根铸魂。乡村乃是国家的基础,若基础不牢那谈何大厦参天,所以,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必然趋势,以乡村党支部为辅,乡村振兴“富民”“富村”为主,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全面开展地方党员与农村党员群众能力的培训,凝聚力量全面推动乡村发展,加强地方农副产品的产出与开发,完善地方生产程序,切实推进乡村治理,培养具备农业知识的乡村治理人才,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抓好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夯实筑牢党群组织的战斗堡垒,着力推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抓好软弱涣散贫困村党组织整顿工作,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目前国内乡村基础公共设备尚未全面普及且质量也参差不齐,若说富,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号称“天下第一村”,即使最穷的家庭年收入也能达到60万,甚至还曾花费9000万从美国购买直升机;深圳龙岗的南岭村,一个多次获得国家各种奖项行政村,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而整个南岭村的净资产也达到13亿元;江苏无锡的西塘村,90年代时就已经是一个“亿元村”了,现在更是江苏的文明村,如今全村的销售收入能达到7.37亿元,上缴国家税费3558万元,村里的房子也全都是别墅;浙江杭州的航民村,这里的村民年收入是28000元,村民的净资产人均也有200万元,家家户户的别墅都建有各种娱乐器材,而且离萧山国际机场也仅仅是5公里的距离,出门坐飞机甚至比到市区还要近;浙江奉化的滕头村,村里青山绿水、风景优美顺势发展旅游业,甚至还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生态500佳的村庄”、“世界十佳自然村”等荣誉称号。以上如此富裕的乡村却在国内也是极其稀少的,而国内大部分乡村,随处可见的均是荒凉,破败,有能力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有志气的也考上国内大学的也不愿意回乡建设家乡,村内一眼望去全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让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乡村在人眼中的印象均是浪漫、和谐、舒适,比起国内乡村,那可真是云泥之别。因此,乡村振兴策略不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更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必然,发展乡村,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既然我们已经打赢了贫困这一场攻坚战,下一步就是让更多的人迈向小康,走向富裕的生活。
而与乡村复兴相对的,是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我曾天真的以为乡村复兴和城镇化建设完全是两个冲突的政策,如果农村的青壮年都为城镇化建设发力,劳动力就会往大城市和城镇中聚集,那么乡村振兴的意义又在哪里?仔细揣摩了这两项政策我方才明白,我的眼界和格局相对来说还是太过于狭窄。国家这几十年的教育发展,使得目前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学的知识更广更多也更复杂,因此也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毕业就失业,更不用说从乡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学成归来却无法回报家乡,而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出台也正是以城镇建设为主,城市建设和乡村发展为辅,不出二十年,也许各个城镇便会发展出更多需要复杂知识的工作,也许是设计,也许是工程,也许是计算机。而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侧重在城镇,一个侧重在乡村。发展城镇的同时振兴乡村,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劳动力逐步向城镇、乡村转移,即缓解了大城市的压力,又发展的城乡经济。避免出现其他国家由于发展速度过快,物质需求跟不上精神文化需求而产生的类似于城市贫困,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由此看,两项政策看似相互冲突,实则相辅相成。
不可否认,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才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