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你对本作者的抬爱,它时常让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惭愧。我珍惜每一个人的时间,哪怕它只是几秒钟。所以,我需要告诉你 这篇文章只是我自己的思考 以及为了完成每天的写作打卡。这篇文章我暂时不确定有多少价值,因此 如果可能,请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关上它。
似乎我只有说了上面的那段话,我才感觉舒服些,可以开启今天的打卡日更文。毕竟我目前的水平我还做不到每天都有一篇高质量的输出,但又不想放弃自己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因此需要折衷下,谢谢手机那端的你 给我的包容。
今天想聊的话题是关于宽容的。
我最近新认识一位朋友 我发现我们有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我们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已经有了高出平均水平的包容能力。只不过我已经太久没尝到甜头 变得有点混不吝的状态,而我的那位朋友似乎还没到。
也就是说,我可能看到了自己过去的样子,所以会更理解她也更知道该怎样才能开启更好的的人生方向。
我的那位朋友告诉我说,她对自己的包容能力很有信心,但对是否有人能接的住她 感觉没信心。
我这有点过来人有点多管闲事(比较人家可能就随口说说,并没要请教怎么改善,是我有点着急上赶着啰嗦了)跟她说 并不用对所有人都包容 那样就不够力量照顾自己了。而自己如果匮乏太久,就是个大深坑,那样一来可能会吓到周围本来想帮助她的人。就算没,那么大一个坑,但凡不是“武功盖世”的高人,又怎么能接的住呢。
包容能力每个人都有 只是每个人都已经习惯了找定向的人去包容,找固定的人去要包容。
如果一直是包容他人的角色……你想想 一个大榕树给人提供树荫庇护,突然变成guyongguyong的甜宝(一种可爱的虫子)可不搁谁谁都受不了啊。
不是自己的问题很难找人接的住,而是这种角色转换是人都懵掉。所以一开始就不要设立做大树的人设,而是有点爱咋咋混不吝的状态可能在需要心理支撑时更能度过。而一旦有了这样流动的体验 也就不用死撑着默默的做大树了。
当然,只是这么说,并没什么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知道但做不到。所以呢,如果你有认同上面的观点,不妨找个这样的榜样去观摩学习和请教对方是怎么处事的。
很庆幸,我自己就遇到了一位,今天想她请教 一些心中的疙瘩好像顿悟了。
希望你也是,能找到这样的朋友。言传身教,可能是最便捷高效的途径。
另外,有时候你示弱,在对方眼里不那么高大上了,不被羡慕嫉妒恨 人家也就不那么想为难你。你时不时暴露自己弱点去求助,其实也是在抬高对方,何乐而不为呢。
以及,对于平时很nice的人 他们也可能是最先拆台的人。这就是人性,并不用去怪他们。我比较喜欢自己大多数时候温和对待他人,在被触犯的时候抽回去,让对方知道咱不是包子,咱至少温和善意不是让蝼蚁啃嗫的那类
保护好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多接纳在意的那个群体。我不打算对整个世界都泛泛的友善。做事是需要有礼有节的,这个也是一位前辈指点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