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半天夭

(4) 半天夭

树产于山中三花岩之第三绝顶上,其地势之险峻,为任何产茶地之冠,笔者与邱君调查此树,为调查品种中之费力者。欲见其树须由三花岩脚顺一宽仅一百公分左右之岩隙,侧身而上,自岩脚至顶曾有九阶扶梯相接五次始得攀登,而后复沿崖缝爬登约三四文许,始见一长约二丈许,宽七八尺峯截平地,再上又属绝崖,非人力所能攀登。是外离九龙窠地面约八五零公尺,植茶之外仅见沙土一堆,土层谅不及四尺,系由二化岩顶随雨水冲刷下积,是处甚为干燥,半天夭即产于土堆之中。笔者与邱君俯视深谷,仰瞻绝崖,不约而同乍舌嘘曰:“半天夭道地之半天天也”。相望而笑,半天夭之正丛,因地势关系,茶户疏于管理,且因是处地位高燥,并受天生之啮害,主干几全枯死,仅存旁枝十本,且生育至为衰弱,绿叶稀稀显示“半天夭”之黄金时代已逝。母树之北侧三尺许有副本二,生长较旺。据领路调查之磊石岩包头相告:相传此树非人所植,系飞鸟由他山喙衔茶籽,落此地生也。经若干年代,听其自生自灭直到被发现,后有天心岩樵夫一日由二花岩顶,以绳攀坠是处采薪,始发现,归告僧主,是故此茶曾数年中由天心岩采摘,后于清代三花岩业权转属漳州林奇苑所有,始与争回,且闻曾经一度公庭讼陈,诉讼费耗费千余金。此茶自来未加管理,采时因岩缝过狭无法使用茶篮,采工系身挂一布袋扶梯而上,采摘正副三株,计年采茶约十二两。

母树高151公分,树冠披展直径194公分,枝干略粗,径达三公分。干皮灰白,粗糙,寄生有藓苔。枝条略呈弯曲,着生颇疏,枝干着生角度约80度左右,枝叶着生角度为60—70度,节距2.5公分。叶长圆形 ,色浓绿,幼叶呈深红色。叶肉隆起,叶面皱而无光,有如前述之苦瓜种。叶缘起波状,略向下垂,脉细而显,脉数七—九对。锯齿深而疏,齿数28—34对。叶长8.9公分,幅3.4公分。开花尚多,花期本在九月下旬。花有瓣大者三小者二,雄蕊有三一零个,结实性不强。



【妞注】

岩茶半天夭,完全因为地势原因而得名。因为种植地奇绝,林馥泉在搞品种普查的时候,攀爬上去也感慨‘仰瞻绝崖,不约而同乍舌嘘曰:“半天夭道地之半天天也”。’  半天夭茶树母本所属的厂家也是当时几大茶庄之一,现在仍旧可以在香港找到的林奇苑茶庄。无论之前写过的集泉茶庄,还是泉苑茶庄,都有其比较有名的高端消费茶品。集泉主打的就是‘铁罗汉’;泉苑茶庄出了铁罗汉外还有水仙色种、白鸡冠等等;而今天所说的半天夭则属于林奇苑茶庄。所有的这些乌龙茶,其实都有其销售载体的成全才能成为‘名丛’ 而扬名天下。随着这些茶庄的没落,当时真正的内质都已经消散了,空留了名字下来。

这个图片是在海南拍的。我个人觉得茶就像中国古老的药体系一样,除了天产环境,重要的还是焙制技术的精良。

文章中也记载,无论这茶树是属于寺庙还是最终归了林奇苑每年的产量就是‘计年采茶约十二两’  如果按照鲜叶的成茶比率来说十二两鲜叶,就能够做出一两二的精茶出来。其实上面记述的包括铁罗汉在内的所谓“奇种” 只要上了品质的,年产量都非常少。不可能当成商品去成规模售卖。只能当作拼配的味精来使用。这几年,年年在岩茶传承人刘锋的指导下做茶,每年白鸡冠、佛手、老丛水仙等茶,做出来就那么一点点儿,也只够朋友聚会时候,偶尔解解馋。经常有朋友从马莲道买茶回来,把我当小白鼠让我尝试,后来拒绝各种试验,闻闻就过了。被周围朋友传的神乎其神,仿佛我闻闻就知道品质。其实,我闻闻只是类似于“知道了”的批示,没闻听听他们买茶时候,卖茶的讲的故事就已经知晓商家的机心,以及品味了,闻是一种礼节性的应付而已。(表打我)曾看某刊记载马莲道有天价石乳茶,能泡几十次仍旧有味道。遥想石乳本为元代将军高兴贡给皇家贡品,作为贡品皇家肯定不会喝那么多次。最是无情帝王家,想想都替茶累。这种夜郎国的传说,属于思维的黑洞吧。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