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论

      诗词,上至秦汉时期,又到唐宋元明清的变化,人们一直在创新,直到现在依然有人在传承,只是很少,虽然很少,但所写所说的一点没有失了古人的风范。倒是一些给自己封了一个“文人”称号的人,所写所说的大多是千篇一律,应该是受现代小说的影响,人们写诗词大多都爱把“情”“爱”放在嘴上,其实这是最不可取的一种方法,且不会被流传到后代。除此之外,一切为了写诗而写诗的人“强说愁“以及抱怨社会的诗词,都不会被流传百年,甚至十年都不会被人看到,因为其不真实,全文一个愁字,没有什么可说的。

      我遇到一个人,他说诗词不能用古人的韵部来束缚诗词。其实,了解诗词的人都知道,“韵”好比是法律不可违背,我写诗词就常用一句话来提醒自己,那就是无韵不成诗。即使我们写古体诗也要掌握好韵部压没压。像他这种言论就是错误的,当然,也不完全,但只限于现代诗可以不用韵。

      在写诗词中,人们首先最讲究的就是用韵,若不用韵或缺了一个韵,那么这首诗可能就废了,没有特例。现在我身边流传的诗词,且是观者如云的,我看了看,只能说是不敢苟言!不光是韵没有压,还有很多犯了写诗中的大忌,情、爱、仇、恨更是一首连一首,其实,现在我们写诗是要在原本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而不是肆意的改变其所有,如果这样,那么它的性质上和意义上基本为零,不能称为诗。如“烟”“川”这两个字都是在下平声的“一先”这个韵部里,这就是押韵。如“文”“元”这两个字,一个韵部为“十二文”,一个韵部为“十三元”,那么这两个字若放在同一首诗的韵脚里,是不能押韵的,因为韵部都不一样,即使读音多么像,押韵永远是韵部,永远不是现代的汉语拼音。以上说的就是诗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一定要遵循的。我列了一个近体诗四大要素,其要素之一就是押韵,就是以上所提到的。

      其要素之二是避忌,所谓避忌,就是避免写诗中的大忌,在近体诗中,包括许多个方面,比如三平调、孤平等,都是诗中大忌,但现在写诗中毫不避讳,容易误人误己,现在传播是广的,一首诗好不好,都会被大多无知的人赞赏。这种体裁也会被人们无知的认可,避忌这种事常会被抛之脑后,渐渐的谁都不会再注意它,诗好不好,犯忌的影响会占一多半。往深处说,一些人看到诗只会仿写,一些的重要的要素却没有。缺少了“格物致和”,我们注重于语、数、外、政治、历史……诗词歌赋不注重,所以人们很少有所了解,即便了解,但写诗的一些避忌和要素多多少少会不完全,且有耐心。我是研究了一年多,但还没有停止,有人研究了两年多,或许五年十年,都取决于自身,这样才能了解写诗的要素,然后再去写去创新,这样才不会让观者觉得诗写的乱,不是句子用词乱,而是语感乱。所以古人眼中写诗的禁忌都是有意义的,我们都要遵循,虽然现在要创新,但不是改变,如果在近体诗的基础上犯了忌,不遵循古人的道理,坚持要写,这就是肆意的改变!污染诗词,所以该有的要素一定要有。如果没有要素,就像人没有衣服,干净的像个白纸错误一片,有何可看得?谁还看得?写诗也不能“天高任鸟飞”不可在要求上太过放纵,若太过放纵,可还称得上诗?这个值得我们深思。

      其要素三是对字,没错,就是“天对地,雨对风……”,在《诗词格律》中讲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五言的二四字,和七言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对字都要工整,这其实很有意思,数字相对、颜色相对、景色相对……有很多例如“一”可以对百、千、万,“绿”可以对红,柳可以对枝、花等。其最严谨的就是律诗了,我也曾写过几句,“黄昏一步悠悠画,碧水千程俨俨流”。这是其领联,是要求对句的。这首诗好不好,第一眼就能看出你有没有对句,哪怕缺了一个都不行,叫失对。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非常严格的,一定要工整,这是不变的,用一句俗话来说,失对就像一个人穿了衣服没穿鞋,一个都没写对对的,叫前者不搭后者。这是写诗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对字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对的怎么样,读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更添了几分意境感。同时也可以用叠字的方法加强语感,比如我刚才提到的那一句,“悠悠画”与“俨俨流”,这就是加强语感的美,读着也觉得工整。所以对字是多么重要的事。

      其要素四是中心明确,这与我们写作文也有很大的联系,写作文讲究有中心明确、升华主旨、深化主题等,写诗也是一样。如果写八句律诗,第一句可以写起因或要表达的事,中间两句可以写过程也可以寄情与景,把能表达的尽量表达出来,最后一句是关键,要写上表达的感情,或者意义之类。这是我的老师对我讲的,写律诗,不能整首诗只写寄情于景,也不能只描写一个景色或事物,要有感情的表达出来,如果第一句写景色,那么我觉得最好是寄情于景,其中两句可以写经过,发生了什么事,要表达什么。最后一句可以写感情色彩之类的,抒发感情,表达了我怎么样。如果要是中心不明确,只能说这诗是废了,更不可取的就是全文一个愁字的诗,写景也愁,写花写草都愁,到最后要抒发感情,还是要写景写愁,那么这诗就完全可以抛弃了,挽救不了了。这样的诗,我前面提到过,永远不会被流传到后世,永远不会被后人瞻仰,没有感情色彩,即使对字写的多么好,一旦沾了“强说愁”这几个字,就完全不会被别人所观看了,若只靠着抱怨社会、无病呻吟写的诗,这已经是失败彻底的诗了,全文顶多一个愁字,所要表达的事物起因结果感情一样没有。就先拿《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举例,前两句先写景,后两句一句写事一句写感情,先说他因为什么,后又表达感情,这叫中心明确。

      前几日我看了首朋友写的五律,还是受现在人们的影响,心太浮躁,这首五律上来就是一个杀字,不是比喻,单纯的一个杀字,到这里给人的印象就已经不好了,写诗太过浮躁不行,这几乎也是千篇一律,李白,我相信大多人都认识,可你只了解他会舞剑会写诗,人们崇拜李白但只会写他舞剑,我问为什么要这么写,他给我的答复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提到李白,你只会想到他是个刺客,也不知道他的诗是浪漫主题色彩,这样一个人写,两个人写,直到千百人写,这就形成了千篇一律。即使中心有,但诗的质量不好。

      现在学生每天在背的古诗词,反而会被当成一种累赘,背完就完了,其中本意多少还能了解一点,可学生们会对此感到厌烦,懒得去再研究诗词,这也是古诗词不能被大众所深知的原因吧!只有了解诗词,才会觉得诗词有意思,愿去探索,但我们现在很缺少这个。因为他还没有对诗词产生兴趣的时候早已被死记硬背的方法埋没了,所以先了解,再去背,这上升到了教育问题。

      现在我们诗词正面临的问题就是缺少了“格物致和”,没有人会去特意的研究它,也就不会得道,因为我们太注重于科目,提到诗,人们第一想的会是现代诗,大白话,而不是古代诗词,因为现代诗中太多优美的句子,好理解,而古诗是隐约性表达。比如我喜欢一个人,现代诗中就是我喜欢一个人,很直率的表达出来,但古诗中讲究寄情于景,拐弯抹角的去说,这也就是人们更偏爱于现代诗的原因了。现代诗没有太多的要素,虽然我不是一个所谓的诗人,但我觉得抛弃古诗的还有一大原因就是复杂。人们不愿去特意研究,身边能讲会讲的人很少,只能买书,但又无心翻看,这会造成文化流失。我们断不可造成最后诗词也一点点的被埋没,只剩后人的闲谈。

      诗词是中华的文化,希望诗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文化流传,传承中华的精髓,诗词写作,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中华的文化不可被侵蚀,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传承这悠久的历史,这无比的境界。要让我们这代青年们爱上这境界,爱上这诗作,这也是一种潮流。愿青年们在此提笔,写下这中华5000年的文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