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众而言,艺术领域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艺术家是如何思考和看待艺术的?艺术家平时是怎样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是如何从事艺术工作的?
简而言之一句话:艺术家的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由于缺乏与真正的艺术家直接对话的机会,我们平时只能通过鉴赏他们的作品来寻得蛛丝马迹。
现在,作者卡西·帕卡德通过这本《艺术规则》,帮助我们打开了艺术的神秘之门。

卡西·帕卡德是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地区的艺术作家和文化评论家,在《艺术论坛》(Artforum)《艺术评论》(ArtReview)《炸弹》(BOMB)《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等出版物上发表过文章,是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的成员。
本书通过对一百多位艺术家的观点总结,分别从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和艺术工作三个方面,帮助我们提炼出一部分艺术界的“游戏规则”。

无论是对艺术始终保持好奇的艺术爱好者,亦或有志于从事艺术领域的入门者,相信这本书都能有所帮助。
一、艺术家如何思考艺术?
什么是艺术?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艺术?
虽然回答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似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答案:
艺术源于生活。
对于纽约画派艺术家马克·罗斯科来说,他的画作致力于浓烈地“表达人类的基本情感——悲剧、狂喜、厄运等。”
而艺术家克拉斯·奥登伯格直接把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衣夹、冰激凌甜筒、毽子的造型放大,用于公共雕塑的创作。
米尔勒·拉德曼·尤克里斯也不遑多让,她通过与纽约市8500名环卫工人握手而展示出的观念艺术,向伟大的劳动致敬。
但在是否要采纳别人的建议这个问题上,艺术家们存在明显分歧。

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认为,“建议不应来自他人”,艺术家应自我探索。而著名油画《大宫女》的作者安格尔则选择多多参考其他艺术家的想法。

这种分歧说明,每位艺术家显然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创作方式。
二、艺术家怎样进行创作?
在这一部分,艺术家们的见解,可谓是五花八门,甚至大相径庭。
对于米卡·罗滕伯格来说,灵感始于声音、气味或质地。
而墨西哥魔幻现实主义画家弗里达始终喜欢围绕自己创作,因为“我是我最了解的对象”,所以她的画作有四分之一都是自画像。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则执着于手绘自己的梦境。
马塞尔·杜尚等艺术家十分重视观众对于创作的作用。观众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创作时要搞清楚观众是谁,是为了什么在创作。
而对于汉斯·哈克而言,艺术品可以是自我维持的系统,“无须观众参与”。
印象派画家贝尔特·莫里索甚至认为,画是不必画完的,她的《自画像》正是通过粗略的手法和未经处理的画布,表达一种未完成的气氛,试图捕捉什么转瞬即逝的东西。
越说越玄乎了,是不是?
也许艺术创作,就是需要不走寻常路。
但是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会了解到,艺术家的日常工作,本质上与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同样需要脚踏实地。
三、艺术家如何开展工作?
如果说前两部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艺术家和理解艺术作品,那么这部分内容,则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接地气的启示。
首先,关于入行,多位艺术家表达了勇气的重要性。
1907年,十几岁的埃贡·席勒鼓起勇气,带着作品集求教自己的偶像——知名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后者因此发现席勒的惊人才华并将其收为自己的门生,对他后来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关键作用。
纽约艺术家萨拉·斯特恩有类似的经历。她年轻时在偶遇一对艺术家后,大胆开口询问,为自己争取到了为两位艺术家做助手的机会。
勇气同样体现在无惧年龄。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亨利··卢梭在做收费员时一直自学绘画,直到40多岁才真正开始作画,49岁退休后才开始全职创作。他的作品赢得了毕加索和德劳内的认可。
怎么样,读过后是不是感觉,自己又行了?
关于日常工作,有的艺术家喜欢按照自己的自然节律进行创作,而非朝九晚五。这点属实让打工人羡慕了。
有的艺术家则喜欢给自己制定时间表和dealine,以促进创作。
Deadline,人类工作的好朋友。
还有的艺术家不再区分工作与休闲,使“工作”二字从自己的字典中消失。
消失的竟然不是“休闲”,这感觉好神奇。
怎么样,读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爆棚的好奇心了?
那就亲自来读一读这本图文并茂的“艺术家手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