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 .第六天
(12.7周六)
今天是在瑞士度过的第一个周末,我们的想象是可以尽情的逛商场了,奇怪的是这里的商场、超市、饭店都休息,偶尔会有一家中国餐馆营业。瑞士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休闲的国家,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也会在享受着生活,从来不会加班,并且上班的天数也是很少的,所以他们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上,并且当地人的素质都很高,就这一点我们能感受到欧洲人的生活节奏有多么悠闲,而中国人永远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下一代拼搏挣钱的机会,包括周六星期天。
学院为我们安排了两天的文化考察。来瑞士学习一周了,每天都是在奥尔腾小镇的酒店与学院之间往返,除了生活中的观察真的没有机会了解太多瑞士文化,包括在我的日记里关于瑞士的文化几乎没有篇幅,我的孩子建议我,关于瑞士的文化生活应该多写些,瑞士教育体系篇幅太多。感受来源于生活啊,真的是没有接近瑞士人土风情的机会,难得今天有机会,开始了我的文化之旅。今天带领我们的是马克老师和他的太太,他们中文讲的都特别好,他说他和他的太太在台湾居住了好久,他们很喜欢中国人。我想了解的内容太多,一路上就坐在了马克老师后面。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高速公路上没有看见限速标志,更没有看见测速装置。马克老师告诉我,他们高速没有测速,如果车的性能和路况具备开很快而人为不让开是不道德。呕呕呕,我一边点头一边分析,一定是瑞士人做事比较严谨,形成了自律的习惯,否则还不得天天发生交通事故啊!
首先去的第一个城市—图恩。它的美可以用与世隔绝的美来形容,它们的房子都是依山搭建,很有层次地向上递增。在山脚下就是一条著名的图恩少湖,湖水清澈,呈现出一种淡蓝色的状态。到了图恩,我们首先参观了一家钟表博物馆,因为是星期天,没有其它游客,大家津津乐道的欣赏着古老的钟表艺术、音乐盒。此时,我脑海里满满的全是欧洲十九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艺术——穿着长裙,街头拉小提琴的,跳舞的,演奏钢琴的……。
从图恩小镇我们又来到了因特拉肯,已经是当地时间中午了,马克的太太带我们去了一家中国餐馆吃了一碗面,牛肉很多,女生都没有吃完,我好奇的想知道,这样一碗面在瑞士要卖多少钱?大家猜来猜去都不好意思问团长,团长说32元,我们说还不贵啊,吃的挺好!我又补充一句:瑞郎还是人民币啊?团长嘻嘻一笑拉长声音说瑞--—郎!大家愕然了,天啊,一碗牛肉面要人民币230元啊!大家赶紧又努力把牛肉面都吃的光光的… 吃过饭,大家坐船去了施皮茨小镇,据说它是欧洲最美的小镇。这里有一个十一世纪修建的融合了多种风格的城堡,在这里可以看见阿尔卑斯山脉的壮丽风景,山脚下的小木屋,古朴中带点儿现代气息,嫩嫩的绿草甸,绿绿的湖泊,汇籍了一副瑞士的童话和梦想。此时,我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她的美丽,我就纵情的坐在了草甸上和城堡合了个影。因为是圣诞节来临的第一个周六,我们很荣幸的遇见了一个节日,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集市”,很热闹,我们很幸运。在这里我看见了很多十多岁的孩子在卖东西,这可能就是瑞士学徒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一种生活能力吧。
我们从施皮茨小镇又回到了图恩,不过这次是去了老城区,在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架着一座桥,这是图恩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我看见了桥上有一个用于调节水位的水闸,我称它瑞士的“都江堰”。阿勒河的水在这里被节流分开,一部分用于生活用水,一部分去了下游,防止淹没城市,这个智慧感觉那么亲切,真的和都江堰那么相似,原来古代人的智慧都是一样的啊!
我们回到老城区主要是这里有一家开业的中餐馆。司机师傅也是德国人,不会讲汉语,他很吃力的拿着筷子,往嘴里输送大米饭,我告诉他这里有勺子和叉子,他摆手示意不用。马克太太翻译:他说不用,在中餐馆吃饭,用勺子别人会笑话的…呕呕呕!和我们去西餐厅一样的感觉,只是西餐厅没有提供筷子,如果提供,一定是拿起筷子夹起西餐痛快的送到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