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理性的灵动»:大自然的摄影语言
作者:范朝亮(John Fan)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ISBN:978-7-121-30564-1
作者简介:
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物理学博士,放射医学专家,美国医学物理学会中西部主席,著名旅美自然风光摄影师。他的作品在世界摄影界屡获殊荣, 频繁发表在国内外出版物,并被多家图片社收藏。他同时是世界顶级摄影网站1x.com评委,以及世界顶尖摄影组合-四光圈成员。
他的全部作品收集在其个人网站:http://johnfanphotography.com
有关书评:
“旅行是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节奏而行走他乡,暂时获得心境和思维上有所更新的一种方式……旅行便是我的人生。”
范朝亮是一位物理学博士,在纽约完成了放射医学的学习。一个纯粹的理工科男性在写作摄影类书籍时,里面讲到了“左脑和右脑,他提出摄影师左脑用来处理技术参数,而右脑负责艺术表达和摄影语言的体现;他还提到现代研究人类视线移动规律的先驱者阿尔弗雷德•雅布斯的三分钟内视觉轨迹……全书都在用一个理工科生的思维模式讲述他的摄影方法,却很奇怪的让人能够安静的看下去。
云漫老师在序言里写道:“这是一部风光摄影的谈艺录。翻阅本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跟踪着一位智者的脚步,听他婉婉道来每一幅作品后面的思路;听他讲摄影师观看世界的角度;听他讲风光摄影的语言和审美 - 人眼和视觉,理性和灵动,技术和艺术,空间与时间,框内和框外;听他反复强调摄影师要善于观测,勇于思考,克服先入之见,迎接时代挑战。”
1x.com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alf Stelander在序言中说:“这部作品的标题«理性的灵动 – 大自然的摄影语言»表明自然和摄影师之间的沟通,有一个秩序,一个韵律和一个语言来理解,如果一个人足够仔细地去观察。”,它“可以是一个完美的指南,不仅在复杂的摄影领域之中,而且针对更广泛的意义上的创作手段。或许它能作为读者打开摄影世界的钥匙。”
作者范朝亮讲,摄影其实也是这样:取自自然,由繁至简。但是我们在单纯追求视觉完善的同时,往往却或略了摄影创作的内涵由薄至厚的过程。
一切影像起于感动而归于感动,是科学和艺术的组合,理性和灵性的结晶。作者并不是要写一部用来讲解怎样拍摄的技术教程,所要叙述的仅仅是摄影作品背后理性的思考和灵性的感知。从视觉的规律到构图规范的超越,从现实的记录到情绪的表达,从摄影者的个性到人类的共性,从现实的时空到读者的意念,从时代的挑战到社会的责任,他希望带你了解一个好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元素,尝试跨越自我的门槛,突破摄影手段的局限,去深度探索什么是摄影作品的灵魂,进而跨越现实与意念的疆界,以艺术语言对读者产生视觉的震撼与情感的交流。
在2017年新书发布会上,有幸见到了四光圈摄影团队的大咖们。
拿到了作者范朝亮,序作者云漫和Stelander签名的绝版书。
作品赏析:
集光阴之水,
汇意念之流。
摄影作品源于感动而归于感动,
是科学和艺术的组合,
理性和灵性的结晶。
佳句赏析:
何为好片
一张片子的优劣纠结在哪方面来评判呢?
1. 震撼力。震撼力最重要,但是又最主观。对一个人的震撼,也许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味同嚼蜡。但是能抓住评委或读者的眼球,其他方面的不足能掩盖不少。技术和构图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一个作品的震撼力。
2. 创造力。 是不是有自己的新想法,或者对别人拍烂的东西有新的视角,而不是前赴后继地去重复别人的劳动。
3. 构图。 所有元素安排合理,相互呼应为的是突出主题。
4. 表现手法。 是数码还是胶片,是用HDR还是景深合成,都是为了突出主题的妥当选择,而不是为手法而手法,与主题冲突。内容决定形式。
5. 色彩或灰度的和谐。 这也是为了突出主题而不是与主题冲突。 一个作品给读者的印象应该是它的内容,而不是一片人为的色调。
6. 看点。 一张成功的片子需要有看点能留住读者的视线。 当然也有一类片子没有特定的看点而是有意识地引导读者的视觉游动于图像之中,但这绝不等于杂乱无章。
7. 光线。 没有光就没有摄影。 光影的掌握是摄影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8. 故事性。 要打动读者,无论动物还是风光,无论扫街还是肖像必须要有内涵。
摄道如剑道
摄影是视觉的语言,给人带来的是视觉的感受。 而语言源于大脑,是作者和读者的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
阿诺.纽曼给摄影做过一个很好的定义:“视觉构思+摄影技术+个人感受=摄影,每个因素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摄影作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是作者和读者的交流。 亚当斯也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摄影作品是对被摄之物最深刻的情感表达,是作者对生命的全部感知”。要从机械式的记录解脱出来,一个摄影作品必须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没有技术的摄影是随意的记录,没有构思的摄影是机械的记录。 当代摄影高手,何尝又不都是剑气双修?
摄影是减法
绘画是加法,一个绘画者会主动地选择与主题相吻合的元素从无到有地画上去,绝不会浪费精力去画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摄影的过程则是个减法,现实世界充满了兴趣点,摄影者的责任是留下与主题相符的元素而排除无用的兴趣点。
初学者所犯的错误往往就在于画面的取舍:包括太多不相关的元素,为细节而细节,为色彩而色彩,为焦味而焦味。任何艺术创作的原则都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本末倒置。
画面里兴趣点的排列组合就是构图。构图的目的便是合理地安排这些元素,突出主题,留住读者的视线。
后期尺度
数码后期分为三个程度:1. 对亮度和反差的调整。2. 移花接木,改变现实。3. 超现实的电脑作画。
对亮度和反差的调整每个摄影师都应该做,不做的应该去学。 根据自己的视觉习惯和创作目的调整亮度,增加或减少反差。
移花接木,改变现实的后期争议最大。什么是尺度? 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尺度,但是真正的尺度其实在读者而不在作者。 只要被接受就是合理,否则就是过度,因为这理本身就是读者定的。 然而读者的理也不是一成不变。 印象派刚刚出现时属于不合理,被大众接受之后便视印象派画家为先驱。
超现实,电脑作画般的后期争议反而又少了。 后期既然等同于画家的画笔,我们有何权利去评判一个画家该画什么呢?
人性的共鸣
何为震撼力?摄影既是视觉的语言,这里说的震撼当然便是视觉上的冲击,简单说来无非就是作品让读者看了心动。
一个成功的风光和自然摄影师可以使用很多手段造成视觉冲击力: 比如捕捉独特的光色和气候等环境元素和动物界的精彩瞬间造成视觉的震撼;利用超广角,超长焦,微距,包围曝光,HDR等等超越读者视觉习惯的夸张手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用各种巧妙的构图手法体现超越读者想象的张力。但是读者感受到的震撼力,除了这些爆炸性的冲击波之外,往往还来自普普通通的氛围,涓涓流水般的触摸。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往往能满足读者心灵深处的某种渴望。
对于一个人(读者)来说,那些物体最是似曾相识呢?第一便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是与生俱来的共性,无与伦比。北美的风光摄影一般要求作品中杜绝人的痕迹(hand of man)。这样做是因为人在画面中出现,无论多么渺小,人所带来的视觉吸引力是其它自然界物质所难以匹配的,这必然使之成为作品的主体。这样的风光作品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风光摄影。但是人也是天地万物之一,不一定非要站在自然界的对立面不可。一个摄影师如果恰当地利用人在风光里的地位,往往会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
读后感
范大师作品中突出的是线条,从中理解"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是简单的事。
最欣赏的一段话。"光影是摄影的语言,时间也是摄影的语言。摄影的拍摄对象是空间和时间,它不仅仅是空间的提炼,也是对时间的摘录。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作了三个取舍:当我们定下画框,便决定了横向和纵向空间的取舍;当我们定下光圈(景深)和聚焦点,便决定了纵深空间的取舍;当我们定下快门速度,便决定了从周围动态的世界中所要,摘取的时间片段;快门开启的刹那,我们将摘取的时空存进相机"。
风光摄影多表达风光的时空变幻,上天下地,上天下水,上山下水......
«易经»阐述的天地人之道,对应风光摄影的几种要素是怎么论述的呢?
否卦,坤(地)下乾(天)上。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意思是说,天地不交通,是否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收敛修德以避开灾难,不可谋取禄位而得荣耀。
遯卦,上乾(天)下艮(山),乾为天为远,艮为山为退,退而远之为遯。人在高山下仰望天空,在视觉上感到山离天似乎很近,待到登上山顶,发现天依然是那么高远,此“天下有山”所以为遯。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也就是象传说:天下有山,这是遯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疏远小人,既不显憎恶之情,又能矜严自守。
蒙卦,下坎(水)上艮(山)。“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代表幼稚阶段,蒙昧,在人为童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也就是象传说:山下流出泉水,是蒙卦的象;君子因此感悟,要以果决的行动培育道德。
从易经的时空象传,也看风光摄影的元素表达,即仰观天地之交通,体悟收敛修德;俯观天下有山,感悟矜严自守;流连山下出泉,滋养果行育德。同样的风光元素,不同的摄影风格,区别在于不同时间瞬间的表达。
这是本最好的摄影书籍之一,即便对入门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