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初食青团应该是在岳麓山脚下。
好似一个夏日,温度已经不低。步履蹒跚地从山上下来,绕过岳麓书院,一拐弯就是公交车站。
就在车站旁边,一股馨香扑面而来,是那种淡淡的草木芬芳,带着淡淡的中药味道。
循着香味看去,一位中年妇人蹲坐在箩筐旁,箩筐内是排布整齐的青团,一个挨着一个,用保鲜膜包裹,摆放在竹叶上。
青团不大,于北方汉子来说一口一个不是问题。
但其娇小滴翠尤其喜人,于是五块钱买了三个,拒绝用塑料袋包装,直接捧在手上。
捏起其中一个忍不住咬一口,观其内馅是肉松,粗糙发硬,难以下咽。倒是外面的皮软硬适度,又不粘牙又不粗笨。
能想象这是手工赶制的东西,料理它的人也不外乎生计,是不会考虑食客口感的,因此除了闻个香味、瞧个滴翠,大抵也不想它如何美味绝伦、如何惊才绝艳。
第一次吃青团的经历,大致如此。
那之后数年过去,也并没再品尝此美味,北方不兴、南方不至,倒也不觉得多遗憾。
数日前有去上海求学的好友,因为心念沈大成的青团,托朋友购买邮寄到本地,约我一起品尝。
这才重新勾起对青团的记忆。
好友托人寄来的青团有三,荠菜肉馅、豆沙、肉松。
肉松最佳,绵软滑腻,皮厚,但清香扑鼻,吃一个几乎解饱;荠菜肉馅怪异,于北方人来说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将包子馅塞到青团里。
肉松馅中规中矩,肉松是好的,但皮明显是机器制造,和前两者手工赶制的截然不同,虽然细腻,却少了一分人工的厚重,食而不觉韵味。
当然,更多人或许会喜欢肉松馅。
生活在如今的时代,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极少有人愿意花费心力品咂人力堆砌出来的独特“意境”。
另,沈大成的青团在众多上海老字号中最是皮厚,买回家需要上锅再蒸,才能品尝到最佳的口感。
若是没点耐心,就只好仓促吃完,打个饱嗝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