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年里,我的人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如果还有,那就是两者的交集,即交成绩单的时候与开家长会的时候,若是还有,就得加上与三两个伙伴游离于街市的少时年代了。我想不少农村出身的青年都是这样:一己之身的多数技能都来自学堂。文史哲、数理化通通像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进阶梯。中考那天,我第一次走出那个村落,从第一次结识公交车后,我们就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友谊之路。从小镇到村里的公交车上最是有趣,坐车的大都是同村或邻村,不说相互知晓,打个照脸儿,也都一“点”就透,因此,坐车的感觉是这段路给我这村里人独有的体会。中年妇女们一见面必聊孩子,聊孩子必说学习,“我们姑娘语文70,数学35,就英语85”一位说,“英语还真不错啊”另一位,“那是,我们妮儿就对英语感点兴趣”,好了,“兴趣”一词出现了,谈话继续着,“我们小子成天到晚玩游戏,扯弹弓”,“你就告诉他,不学好长大以后挑大粪去吧”,“对,不上学,不是种地就是打工,不愿意也得去!”,“兴趣”又消失了……在总分120分甚或150分的前提下,85分那能叫感兴趣?其他人没笑出来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会在最差中选差不多的成绩“加冕”,并冠以“兴趣”之名。我第一次听说书架是在三年级,但只听到,书架、画板、体校、管弦甚至计算机在村子里不叫“兴趣”或“末技”,因为根本就不会接触到,若是非得在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叫出名字,那就称他们为“电视”吧。马克思说得对,物质决定意识,城乡民众享受的基础设施不在一个层次,他们的兴趣享受和职业观念还会在一个层次?话题回来,职业中含有的兴趣成分也可想而知。因此,三百六十行在农村就剩下一行——“谋生”,而谋生险些还有三条出路:学习为魁首;打工分好赖;种地最“下流”。由此看来,职业和兴趣的粘连关系很难明确出来。
如今,20出头的我渐食人间烟火,说实话,还真有些呛鼻。这个暑假,我在乌烟瘴气中开始思考所谓的人生,以后吃什么饭?吃哪一碗饭?将干一行比作吃一碗饭是真的把职业和谋生等同了,但我总想让“兴趣”一词混迹进来,把它放大成理想,在兴趣、职业、理想相互交错的集合中,扰乱我的思绪,令我陷入比数学还复杂的迷茫。新闻,我跟它的相遇简直就是奇迹,连书架都没见过的小孩儿,靠着点零星知识沫儿和着点文科学渣粉儿在文学和写作面前硬撑了几年场面。可,我真的还要撑下去?还是从容地多做几个俯卧撑吧!
有人说,“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可他有没有想过一个什么都喜欢的人,是不是什么都要做,尤其是在20出头的年龄,事业和兴趣的界限足够在以后10年的期限中泾渭分明,于是,不能再慢慢悠悠地让兴趣等你“选秀”,不能再尝试新鲜事物了?只有专一地完成你手边的文字,只干一件事才可能干一件大事吗?那么,这么多平起平坐的兴趣,我该如何遴选?新闻、记者、摄影、公务员、教师、作家……真恨不得上天再给我一个20年,这就又回到了我早期农村生活上去了,如果20年里的生活足够绚丽多彩,好让我与我的爱好们充分“嫁接”:读过了好多书;写作信手拈来;举办自己的摄影展,其中又有自己的山水花鸟画;剪辑和做图大师;大学教师资格证到手;英语是顶级水平;……。此后10年,我在最重要的时间里既可以享受生活,淡然地目见一身成就、一时全才,又集中精力去做好事业,成为现代人眼中的“高精尖”,现代人?好吧!全才的时代不易属于现代,更难属于将来!
悲观的人常有悲观的命,因此,我努力寻找着生命中“全才”的典型,邵飘萍?杨威?他们也仅是一个方面的全才,平凡人里或许更容易出现全才,但那样的才华肯定少不了对爱好“拔尖去精”的成分。什么都做似乎真的什么都做不好,一生很长,把一个事儿嚼烂就行,在一个领域求小成的同时把其他兴趣爱好当作糖果填口,咂咂嘴即为人生完满了。且走着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