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认识了十年的“老朋友”,直到今天我都叫他大叔,后知后觉才发现我竟不知他的名字。于是在我穷追不舍的攻击下,终得知他的姓,而名是问不出来了,我也不强求。从初中起就特别喜欢到他那买书,大大小小的书籍,从最初的练习册、漫画、言情小说,到现在的杂志、名著等等,什么样的书多少都买看过。是不是书看得越多,思想也就与常人不同,兴趣也会随之改变呢?或许那时候就是被书耽误了学习,想太多,不定心。
他的年龄在中年,却一直未娶。他说,年轻时饭都没得吃,中年温饱解决了缘分也就没了,现在也挺好的,自在。
他说,年轻时学了三个月的电子琴,就屁颠屁颠的跑到武汉最大的舞厅给人家伴奏。那个唱歌的女人一直让他降B调,他说不行,只能是C调,可想而知把她带偏了。想起来,真的是无所畏惧。几年后的酒桌上,还被那个歌唱家笑骂,当年拼命拉扯嗓子也上不去,不说有多丢人。当时1988年。
他的义无反顾是在坚持,他的变化莫测是在努力。嘴唇磨破皮的痕迹足以证明他的喜欢真的是我遥不可及的,那般的狂热。如果我也坚持了最初的爱好及梦想,那是不是就会不一样了呢?可我早已忘记最初对着星星点点许下的那个愿望。不知何时起,他迷上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乐器:排箫。我们听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演凑会,当然啦,是在银屏前观看了现场。他说估计这辈子就要定它了。在他手上玩弄的排箫已经是第三支,他说还有一支价值4千元的在空运中(快递)时,眼睛里充满了闪烁的光芒,迫不及待。我之所以要写出价钱,是因为我不懂这类乐器好坏的价格,只因他手上拿着的是1千多元的排箫。
他说他想要走了,前阵子店面试图张贴转让却没人购买。他说要去干其他事,我问不出所以然。
他有一只小乖乖,两个月前他人转赠。一喊“跳跳”,一双黑黝黝的大眼睛就直看着,甚是可爱,早晚还爱散步。晚上看见一个不认识的“熟人”准备带着它去玩,原本正在慢悠悠吃着零食的它,一听见声音便三两下,狼吞虎咽,那样子逗笑了我们,然后活蹦乱跳的“拉着”人走。
06年他身无分文的来到我们的城市创业,期间走了一年又回来了,而今,他希望再来一遍。或许是想走不一样的路。我是感性的,我很难过。怕是日后他的店依旧存在,里面的人和物就变作他人及他物了吧。我以为我会有机会看着他慢慢变老呢。只能感慨今下的经济,瞬息万变,那速度没有喘息的机会。
他说我的精神状态没有他好,我说家虽温暖却不是个正值青春的人能呆的地方,懈怠、安稳不是我的追求,可确确实实黏住了我的影子,挥之不去。他让我尝试离开臂弯,独自闯荡,或许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可我从没当回事,只觉得他的道理是书上都有的。也其实多数还是因为我这个勇气,踏不出这一步,只敢做梦的想,拼命的想。
何尝不想?力不从心;深藏远遁,无论谁。唯有书能解决郁郁寡欢的我,也庆幸有书。
电子产品铺天盖地,纸质书籍怕是要成为过去,眼睛里的刺疼告诉我,有些传统是不能抛弃,取其精华。所幸我也唯爱这些书被摸在手上的质感,如同桂馥兰香,这才是享受的味道。
谢谢“书”让我认识了他、它。愿他们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