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堂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开悟。
这一周一直出差访谈,没有时间大剂量的阅读输入,不过在实践中摸索反思,也是学习成长和自我提升的必要路径。“7-2-1”的学习法则告诉我们,10%的自主学习时间 ,要配置以20%的同伴交流和切磋,最主要的是投入70%的精力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练习试错。正如一位老师所写,人生五堂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开悟。
常规被打破
这周一到周四南京出差,节奏相当紧张,白天访谈会议、晚上动车赶路、客户好友聚餐、团队研讨复盘……月初开始的常规晨间阅读、输出笔记、早起早睡、运动不得不被打破。
反思自己在两个方面做得不到位。
第一是容易低估时间,高估能力。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明明访谈的时间都在2.5小时左右,偏预计2小时就能整理好两篇访谈纪要,但实际上完成的时间是每一个访谈稿至少平均花了4个小时。因为要用一定时间消化思考访谈对象的表达用意,还有总结和提炼关键要素,剔除用于解释和举例的多余部分,剩下的内容再整合成逻辑通顺的结构化文字,确实小看这项工作任务了。
第二是多场景规划预判和缓冲不足。特殊情况出现以后,应该如何调整其实并没有充分考虑和准备。这样临时应对肯定会出现无法达成目标的结果。
每一次都是新的抉择,比如是去瑜伽课,还是要完成答应给到朋友的反馈?是起床去运动,还是集中时间精力先开始阅读?精要主义告诉我们,在习惯养成阶段,应建立一套常规的机制,这个时候花一定精力是必要的,等到一个习惯养成之后,慢慢变成无意识的自然行为,就能轻松执行了。
彻底的标准,完成>完美
昨天阅读《达成目标》这本书时,看到一个关于彻底执行的标准问题。的确,做完和做好、做成中间差了几个量级的标准。书里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来表示什么是彻底,“要不要做到这种程度啊?”让大多数接触工作成果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说明了做这件事超出他们的预期,很认真并且出色的行动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
我也经常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记得前领导曾讲过一个故事,大致意思是作为顾问,要对得起自己的专业水准,自己做出来的报告首先是自己的最高水平了,然后再发给客户或交给领导。这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好的方面,每一个出品必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较为满意的作品,倒逼自己做到极致,比其他人更用心投入和思考;不好的方面,追求完美的成果背后无意间又产生拖延的问题,迟迟交不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有时就在最后一刻紧急的拿出那个时间段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了。但往往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甚至还差好远。所以,迭代的意义非凡,完成大于完美的心理并不是一次做完就不管了,一次一小步,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改进升级。
阅人,提问的艺术
每到不同的城市,第一想法就是去找当地的朋友见见面聊聊天,听听彼此的心声和故事,相互鼓励一起前行。朋友圈看到南京的周老师还在产假里,刚刚拥有了一位天使宝宝小周周,第一想到的是女性刚做妈妈那段时间是最需要支持和倾诉的。所以,在忙碌的出差访谈之余,我俩克服很多小困难,最后终于约到晚饭的时间,带着她的3个月大的宝贝女儿一起赴约。
本来是带着倾听的心态而来,没想到周老师的提问能力之深,聊着聊着就把我的倾诉欲望给引导出来了,给她讲了很多自己的奋斗经历,还提到新手妈妈在照顾宝贝方面的很多经验,分享了精要主义和日本励志妈妈的心法。
是哪句话让你产生了倾诉的欲望,格雷戈提到精要主义者要学会像记者一样审视和全局思考,然后提出影响自己行动的问题?“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当下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看到过一篇文章中提到《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中的“具体且本质”的问题分类标准。什么算是一个好问题,而相对应的就是抽象和表面的,如果按照矩阵来说,抽象且本质的问题就会显得大而空,比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具体而表面的问题又会显得太局限“中午吃了什么饭?”而具体又本质的问题,比如周老师问我“你是一毕业就留在天津了吗?”,前面提到的是她和她老公从武汉辗转来到南京工作生活的故事,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话匣子,给她分享我大学毕业后如何在两个城市间往返学习和实践,期间的心路历程和选择的初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起修炼践行精要主义,追求更少但更好的人生7-2-1!
最后分享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胡老师关于幸福的金句:
幸福,就是在“身不由己”的现实中,能够找到那条“心可由己”的生存之路!
幸福,就是为了未来那个理想的自己,我们在当下的艰苦中甘之如饴!
幸福,就是在持续地寻求内外平衡的过程中,一点一点 的活成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