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自己最好的状态,好好的对自己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塑造,其实也一直想写写5年后的自己,因为现在的努力不一定在明天能看到,但5年后的自己一定是要有所改变和收获的,我想5年后的自己首先是学历必须要进一步,更上一层楼,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完成自己的硕士学历;第二个是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5年后争取读300本书的样子;第三个每天坚持写随笔一小时,5年后争取成为一名理论上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士;第四个是每天坚持运动一小时,篮球,羽毛球,游泳是现在进行的啊,每天看看教学视频,走一走半专业化的路子,争取在这些运动范围内做到兴趣爱好半专业化人士,如有可能想办法去考取裁判啊,教练证什么的;第七个舍得是在亲子、家庭教育、亲密关系上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总结、实践,5年后培养好孩子,做家庭的忠实卫士;第八个是多学一点理财知识,不断的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财富思维,毕竟很多梦想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第九个是希望5年后的自己是用知识来活的更好的人,一台手机,一台电脑自然可以行遍天下。
想一想,要做到这么多一小时也确实还挺不容易的,不过有了这些想法和目标后,感觉自己已不再无所事事,有时会很无聊的那种了,而是充满动力,感觉很多事在等着我一样,恰好今天看到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看看我那个每天1小时,5年才不到2000小时,是远远不到一万小时的,有可能的话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田坛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时开始在酒吧、餐厅驻唱,每天要唱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时间最长的时候,一天超过12个小时。知名武侠作家沧月,5岁以后开始博览群书,10岁左右练习写武侠小说,读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半时间,更是每天花上六七个小时来写小说。单是大学期间所练习的时间,就远远不止一万个小时。在练习的这些年中,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从不会觉得乏味。但她深知,自己付出的也很多。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苹果计算机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投注都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他们专注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今日的成就。
到了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其实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重复,你很可能只是达到一个平台的水平,而不是达到最棒。所以, Ericsson提到了刻意训练这个概念为了能把刻意训练说清楚, Ericsson把刻意训练和另外两种活动做了对比,玩儿(play)和工作(wok)。玩儿(play)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要实现的目标,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内心的欢愉感。所以你每天去打篮球,玩儿的时候也是想要进球想要赢的,但是如果仅仅就是图在场上打篮球时的那份快乐而没有去“刻意训练”的话,仅仅是玩儿10000小时,你是达不到顶水平的。同理可得,你上了10000小时的网也成不了网络工程师,看了1000小时的电影也成了优秀导演或者演员。你说你就靠玩儿着,就把自己玩儿成顶级专家了,那可能性很小。工作(wok)这种活动的特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的劳动,而且往往还存在竞争,所以你在工作时候可能也有一定压力,这样看上去比玩儿更“刻意“的训练了,那么能不能达到顶级水平,你算一下如果个月工作20天,每天8小时,大概一年2000小时,于是工作5年的人是不是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了呢?也不是,因为工作的一个重要构点,还在于它的动力在于奖赏,也就是你的薪水,你为了你的薪水去工作,当你对目前薪水满意的时候,可能也去了进一步突破瓶颈达到更高一个水平的动力。所以,世界上有限多职业运动员,但是他中顶尖专家还在少数,工作10000小时,也不能让你成为顶级专家。接下来就需要刻意训练了:
首先,树立刻意训练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成为顶尖级的专家,要有为此而努力的精神动力。如果你仅仅是喜欢这种活动,仅仅靠爱好的支撑,而不是以顶尖级专家作为目标,在一些反复的训练之后你的爱好可能会被耗尽。而刻意训练的过程是常常是痛苦的,枯燥的,可以说是磨练。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动力,可能很难坚持下去。刻意训练一个折磨人的原因在于,它追使你一直处于认知阶在这个阶段,你得不停的关注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训陈练效果,而无法进入无意识阶段。
其次,了解顶尖级专家的特点。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超强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比如顶尖级足球运动员可以很快而且精准的阅读比赛,使自己出现在最该出现的位置,做出最适合的动作实现自已的想法,为球队获胜做出贡献。顶尖级的医生可以很快从各种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从而得出正确判断,然后给出恰当的处理。
最后,刻意训练就是训练你的经验系统。通过训练,你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行动,并且在相应领域内不用集中精神就能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判断系统,一个是经验系统,一个是分析系统。经验系统可以自主运作,轻松舒适,占用精力少,当然,可能也经常会出现问题;而分析系统需要你对复杂的信息作出处理,并且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经验系统不断的为分析系统提供建议:印象、直觉、意愿以及态度。如果这些建议被分析系统采纳,那么印象和直觉就会转化为信仰,灵感也会相应的转变为自主行为。
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再加上天分。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