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偷桃
汉唐以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一直不高,被称为“稗官野史”,是以诗歌散文为正宗的古代文人所不齿于写的。但是,如大家所知,当今文学中,小说是文学艺术集大成者。幸运的是,从唐朝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不开眼”的人,坚持创作小说。到了清朝,我们更是有了《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而短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也有了《聊斋志异》这样的经典作品。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语)”的《聊斋志异》。
作者和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清代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蒲松龄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从小就热衷科举,但一生不得志,生少贫困,靠设馆教书养家糊口。穷困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丰富的阅历和进步的思想,为他创作《聊斋志异》找下了深厚的基础。
《聊斋志异》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小部分是篇幅短小、具有素描和特写性质的笔记。
技巧稳拿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个重要概念——讽喻。其实,小说也有讽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短篇小说。
从字数上来说,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三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
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一般是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如《红楼梦》。
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如沈从文的《边城》。
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小说,都是典型的文言短篇小说,有的甚至是文言微型小说。其中大部分的讽喻意义都很强,都是针对一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所写——如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科举埋没人才的罪恶,对贪官污吏的批判,对不良世俗民风的劝诫等等。
奇妙的是,上面这些讽喻的内容,蒲松龄都以一种奇幻的方式,通过鬼狐仙怪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这种讽喻,不但不枯燥,还非常引人入胜。可以说,蒲松龄创造了一个奇幻的想象世界来反应现实。而我们在阅读《聊斋志异》时,不但要欣赏其中千奇百怪的鬼神故事,还要在读完之后思考一下,小说里所要反映的现实内容是什么,这种现实在今天还存在吗?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聊斋志异》的内涵。
名篇精读
偷桃
蒲松龄
童时赴郡试,值春节。旧例,先一日各行商贾,彩楼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余从友人戏瞩。
是日游人如堵。堂上四官皆赤衣,东西相向坐,时方稚,亦不解其何官,但闻人语哜嘈(jì cáo),鼓吹聒耳(guō ěr,声音刺耳)。忽有一人率披发童,荷担而上,似有所白;万声汹涌,亦不闻其为何语,但视堂上作笑声。即有青衣人大声命作剧。其人应命方兴,问:“作何剧?”堂上相顾数语,吏下宣问所长。答言:“能颠倒生物。”吏以白官。小顷复下,命取桃子。
术人应诺,解衣覆笥(sì)上,故作怨状,曰:“官长殊不了了!坚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为南面者怒,奈何!”其子曰:“父已诺之,又焉辞?”术人惆怅良久,乃曰:“我筹之烂熟:春初雪积,人间何处可觅?惟王母园中四时常不凋谢,或有之。必窃之天上乃可。”子曰:“嘻!天可阶而升乎?”曰:“有术在。”乃启笥,出绳一团约数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掷去;绳即悬立空际,若有物以挂之。未几愈掷愈高,渺入云中,手中绳亦尽。乃呼子曰:“儿来!余老惫,体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遂以绳授子,曰:“持此可登。”子受绳有难色,怨曰:“阿翁亦大愦愦(kuì kuì)!如此一线之绳,欲我附之以登万仞之高天,倘中道断绝,骸骨何存矣!”父又强呜拍之,曰:“我已失口,追悔无及,烦儿一行。倘窃得来,必有百金赏,当为儿娶一美妇。”子乃持索,盘旋而上,手移足随,如蛛趁丝,渐入云霄,不可复见。久之,坠一桃如碗大。术人喜,持献公堂。堂上传示良久,亦不知其真伪。
忽而绳落地上,术人惊曰:“殆矣!上有人断吾绳,儿将焉托!”移时一物坠,视之,其子首也。捧而泣曰:“是必偷桃为监者所觉。吾儿休矣!”又移时一足落;无何,肢体纷坠,无复存者。术人大悲,一一拾置笥中而阖之,曰:“老夫止此儿,日从我南北游。今承严命,不意罹此奇惨!当负去瘗之。”乃升堂而跪,曰:“为桃故,杀吾子矣!如怜小人而助之葬,当结草以图报耳。”坐官骇诧,各有赐金。 术人受而缠诸腰,乃扣笥而呼曰:“八八儿,不出谢赏将何待?”忽一蓬头童首抵笥盖而出,望北稽首,则其子也。以其术奇,故至今犹记之。后闻白莲教能为此术,意此其苗裔耶?
小试身手
- “术人”被勒令取桃子之后,为什么要“故作怨状”?
- 你知道了后面的情节发展,对“术人”的看法有什么改变?
- “术人”类似的行为,你在今天社会上见到过吗?对此类行为你有什么评价?请写一写。
名篇稳拿
种梨
蒲松龄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chán,犁头),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biào,分发)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披沙拣金
字词
- 稗官野史
- 穷困潦倒
- 短小精悍
- 瞩
- 粲然
- 顷囊不吝
- 忿然
豆知识
蒲松龄曾多次参加考试,但每次都名落孙山。但他在失败面前并没有自暴自弃,为了激励自己发奋写作,他在铜镇尺上刻上了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这两个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