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调》讲述了女帝当政时代至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公元690年-712年)期间,在长安城和神都洛阳之中武家贵女永安与李唐皇族李成器两个人之间的命运纠葛。两个人年少十几岁误打误撞地相识,那一夜命犯桃花,永安撞破了女帝武曌与面首的香艳事,被李成器救下。随后,狄仁杰宴会上的正式相识,上官婉儿面前的逢场作戏,逐渐萌生了情愫,在爬山途中就此私定终身。却不料命运捉弄,是福亦是祸的显赫身份使得两个人未能如愿,永安为保成器父王李旦一脉的平安,被指婚给了同是年少相识的临淄郡王李隆基,李成器被迫纳北魏元氏为王妃。那一指婚,终是错嫁。纵使永安心中只有李成器一人,为了他守身如玉,拒绝霸道而专情的李隆基,却难敌当今女帝的强权与多疑,也难逃身边有心人的法眼。十年间风云变幻,许多事情在意料之中地进行着,女帝让位,其三子李显即位,李旦一脉子嗣的命运依旧在战战兢兢中度过。女帝退位前还给永安自由,她终于可以和成器相守,却是过了十年了。难得他二人心中的那份情谊始终未曾改变,那份共同守护父兄的誓言也未曾动摇。
年少时那一卷残纸,他所说的不负,我已看到。我想说的,也许日后再没机会说出,但已不再重要,无论我站在谁的身边,历经日后的血雨腥风,都是和他同样的目的。保住父兄性命,拿回这天下河山。
这是二卷末永安还在李隆基身边时曾立下的誓言与决心。那个时候的她迫于周围的势力,决意断了与李成器的感情,试图尝试接受李隆基,辅佐他保住父兄性命。看到这儿时我曾以为接下来的故事会以永安和李隆基的情感发展为主线,两个人或许冰释前嫌,在漫长的时日里产生了对彼此深厚的感情。却没想到作者还是让永安回到了成器身边,和隆基终是缘浅,除了那一夜的意外,年少的情分,回忆所剩无几。
全书是偏虐的风格,作者以极细腻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在过去那个争权夺利的年代里,一个个刻画鲜明的人物之间的命运发展。执念至深的永安和风流倜傥的成器,二人都用情极深,却以家国为先,为了至亲之人的性命可放弃儿女情长。也许正是他们这样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可换来十年后得来不易的相守吧。
看了许多人的简评,都是非常的喜欢这个偏虐的故事,我也同样喜欢。许多的古言光是谈情说爱,却缺少历史的元素,让人读过万本后略感陈乏。架空类的则没有历史根据,全屏作者一人所想。而在历史局限的情况下依旧能创作出动人的故事,那真是美丽。
新帝登基,人人卖力。
可这宫中,这短短十数年,已经换了多少皇帝?
谁又知道百年后,千年后,这困住多少李家人武家人的宫殿会是谁的?
是啊,历史朝代的风云变幻,皇权的更迭不息,从来都是无法预料的。书中的李成器也好,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李成器也好,他生在那个看似繁盛的年代,分明是拥有最尊贵的身份,却因为坐在帝位上的那个女子多疑狠心的性格,整日小心翼翼地过活。父兄被囚禁于一处,母妃被诬陷后秘密赐死,眼见心爱的人嫁给自己的弟弟,堂堂皇子却被武家王臣陷害入狱,好不容易等到祖母让位,登上帝位的却是自己的叔父,依旧忌惮自己的父兄,惶惶不可终日。跌宕的经历似乎已经让他疲乏,能不能坐上那万人之巅已经不再重要。
景云元年(710年),晋封李成器为宗王。同月,李旦再次登基,李成器授左卫大将军之职。当时将要立皇位继承人,因李成器是嫡长子,而平王李隆基(唐玄宗)又有讨平韦氏的大功,故久久不能定。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
人人都爱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想要登上那冰冷的皇位,却难有几人如李成器,“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开元二十九年,宁王李宪(李成器)薨,玄宗哀痛特甚,“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次日下诏谥曰“让皇帝”。
李成器望着艳阳下的长安城:“你做到了,我一直想要的。”他想要的,是盛世与永安。盛世,当时李隆基已即位,天下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身边至亲也都平安无事。十年前的愿望终是实现,这盛世虽不为他拥有,却因为他曾经的付出而铸就了盛世。永安,是他从年少起就放在心里的人,与之缔结婚约,生个一儿一女,就此携手相伴一生。这无疑是最幸福的了。
盛世,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