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我往,诸多唱和,诗豪的形象渐渐在白居易心里清晰,直到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豪”一词便逐渐成为刘禹锡的代名词。
此称也确实名副其实。刘禹锡一生像过山车一样,被贬被贬被外放,但是他有着一种斗士精神,可以打败但就是不能打倒。
读他的诗词总是感觉正能量爆棚,充满豪气,所以我说放到现在,刘禹锡妥妥的是一位鸡汤君,而且是乌鸡汤那种,是烂大街的明天会更好,你行你最棒的鸡汤完全不能比的。
刘禹锡,字梦得,21岁时与柳宗元两人同榜考中进士,没错,就是那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当时柳宗元也才20岁,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同在朝中为官,后来一同被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并且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后人称其为“刘柳”。
(两人的深刻友谊一时半会说不完,说回正题 ↓)
21岁的刘禹锡得进士后,官至监察御史,可以说年轻有为,官运亨通。
但是永贞革新改变了这一切,因为与王叔文等人一起参加了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永贞革新,在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丢了官,被贬到了朗州(今湖南)。
这是他第一次被贬,很让人悲伤,但更悲伤的是,这不是最后一次。
在被贬前往朗州的途中,一个秋天,刘禹锡触景生情,做了一首诗。
按理来说这首诗的感觉应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或者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这样的,但是都不是,人家是这样写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谁能看出是一个被贬之人所做的?不像是被贬,倒像是游玩,没有因为贬官而伤春悲秋,反而很欢乐,这就是刘禹锡。
时光匆匆过,十年后,公元815年,唐宪宗想小刘被贬的时间也够长了,有才之人还是要用的,干脆召他回来吧,于是就又召刘禹锡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刘禹锡闲来无事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看到观花回来的那么多人,起了作诗的兴致,出口就来了一首,名字也很随意,就叫《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什么意思呢?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说看桃花的人很多,大家都津津乐道,那些桃树啊,都是我走后栽下的。
其实他是在讽刺那些那些依靠阿谀奉承起家的新权贵们,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走后才爬上去的。
如果说真有一字千金的话,那刘禹锡这首诗可不仅仅值千金了,而是十二年。
是的,就因为这首诗,刘禹锡以“语涉讥刺”的罪名再度遭贬,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移夔(重庆奉节)、和(安徽省)二州,而且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和州期间,刘禹锡被当地的知县刁难,半年时间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直到最后就是一间斗室,但就在那个小房子里,刘禹锡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很多人说这是刘禹锡在吹牛,但试问在人生逆境中,还能吹牛,尤其是还能吹这么有文化的牛,你行吗?
在逆境中吹牛可比自嘲难多了。
826年,宝历二年冬,刘禹锡奉召回洛阳,途中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虽然彼此都知晓大名,但是真正相见却是第一次,两人相见甚欢,在筵席上吐露心声。
小白泪眼婆娑,感慨梦得命途多舛,举起酒杯吟到: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说吧一饮而尽。
刘禹锡也心生感慨,回想这二十多年两次被贬,确实心酸,随机接过话把,作了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者伤心听者流泪,小白也已为准备好双臂,等着刘禹锡在自己怀里痛哭,但是画风一转,刘禹锡接着说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180度大转弯,小白啥反应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感受到一股豪气,诗豪的形象在他心里慢慢清晰,是他,是他,就是他……
828年,刘禹锡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
这年三月,他又重游那个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地方,城南玄都观。
距上一次来,已经过去了14年了,时过境迁,观中情景和当时截然不同,百亩庭空,殿宇已废,千桃荡尽,径满青苔。
看着眼前的情景,刘禹锡没有“欲语泪先流”,也没有感慨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而是写了一首赤裸裸、贱兮兮的诗,叫做《再游玄都观》,《游玄道观》的续集,全诗如下: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意思很明显,就是说,百亩庭中,一半都是青苔,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当时种桃花的道士哪里去了呢?我刘郎如今又回来了哈哈哈!
背后的意思也不言而喻了,满满的对之前权贵们的讥讽。
上次就在桃花诗上栽了跟头,今天回来还要再作后续,刘禹锡真的是一身豪气。一句话说完就是你爱咋咋地,爷不怕。
当然,这首诗也引起了皇家的不悦,但是皇帝也懒得管他了,所以并没有马上打击他,但是不久之后,就把他外放到苏州、汝州、同州为刺史,皇上肯定不想留个这样的人在身边给自己找麻烦。
开元成年836年,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两人再次相逢,又你来我往的吟诗互赠。
此时,人生已至暮年,两个64岁的老人眼也花了,头发也稀疏了,余下的时日估计也不多了,想到这,小白悲伤之情难掩,吟到: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刘禹锡听过也很有同感,接着作一首诗《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白居易。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说我理解你呀,老了无人怜惜,人越来越瘦自然衣带越来越宽,头发稀疏帽子自然也歪了,为了保护眼睛书也不看了,常用艾灸治病就为了多活几年。
白居易频频点头,又准备好双臂,等着与刘禹锡相拥而泣。
但是,喜欢180度急转弯的刘禹锡又来了,接着说道: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说老也有老的好啊,我们经历的事和人多了,对世事看的都能更加明白,我们已经够幸运了,领悟了这点就能坦然了,别说老了无用了,你看晚霞还能映照得天空灿烂呢!
就这样,刘禹锡的晚年与白居易相伴,两人诸多唱和,也不乏乐趣。
直到公元842年,刘禹锡病逝,享年71岁。
历史的洪流不断奔腾向前,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经常用他的诗给自己打打鸡血,虽已相隔10个世纪,他好像还是不曾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