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每年在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都会送给新生一本书,今年送出的是《乡土中国》。我想邱校长大概是希望我们清华的学子,在庙堂中研究高大上的文化和尖端科技的同时不忘了扎根泥土了解我们的社会为在祖国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基于自己一些列的研究调查报告,以及一些公众演讲,所提炼总结出的一本“小书”。书中费先生强调,所谓的乡土中国不是一系列的描述,而是从具体的社会中提炼出一些概念,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中国的社会。
费孝通何许人?
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来源于百度百科】
泱泱大国,我们的文化根源是源于乡土,听起来总是有点不够高大山,但仔细咀嚼诚然如费先生所言。中华的文化中有着与土地密不可分的联系,以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
农耕文明和乡土情节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文明属于农耕文明种地就离不开土地,靠种地谋生的人深知土地的宝贵。所以在民间土地公也享有很高的地位。作者提到,自己初次出国时,奶妈给他塞了一包土,嘱咐他水土不服或者想家的时候拿来煮水喝。想来一捧热土真的是很多影视剧中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就是可以理解这种深沉的热爱,比如“亮剑”里面的楚云飞在战败去台湾的时候就要求手下帮他装一罐故乡的泥土,而“大决战”里面,塔山阻击战,韩先楚将军在攻城后也是将展有牺牲战士献血的泥土揣进了口袋。我想大概这种文化的传承是西方文化里所难以理解的。
而正是因为长期的和土地进行绑定,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深处渴望稳定而不是冒险。因为只有稳定下来,常年的开垦和了解周围的环境,我们才能获得好的收成。但是西方的海洋文明以及游牧民族的文明,强调的是冒险,他们只有走出去才能收获猎物和财富。于是这也造成了我们更加温和和平稳的民族性格。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除非是发生战乱人口被迫迁徙,一般都是世世代代的生于斯长于斯。
同时再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哪里都是熟人。语言已经足够传递社会经验。当一个人遇到问题时很快可以找到前辈来获得解决的经验,口口相传也不需要很多的文字工作。这就是为什么乡村的文字相对贫乏,因为文字对他们来说不是必要的工具。而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而非乡土性的。
血缘社会与差序格局
中国的乡村基层结构存在着差序格局,即由一根根私人关系构建的网络。而不同于西方的团体格局。在团体格局中,每个人的联系通过共同的架子来连接(架子相当于契约)。在乡土的文化里由于自给自足的普遍存在,所以需要团体协作的机会往往仅在家族之中。在差序格局中是以自己为中心,再从自己周围的社会院系不断的推演,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亲疏远近以及得到准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伦”,关系就像石头在池塘里激起的一轮轮涟漪,慢慢减弱。而在西方则倡导人人平等,众生皆为上帝的儿女。所以,等级的观念某种程度上是根植在文化历史之中的。而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关系”的力量在中国社会如此之大,而外国人却很难理解的原因
家庭关系与男女有别
正是基于差序格局,在中国家庭是绵延的事业社群,其内部的关系往往以父子两代人为核心的纵向展开,而西方则是以夫妻关系作为家庭核心横向展开,两性感情的发展是家庭的中心。正因关系的中心往往被放在这种纵向关系之上,夫妻之间往往礼法的分量大于感情,对人情感有着各种约束,比如要求夫妻相敬,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亲子之间讲究服从等等。
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两性之间的隔阂,男女双方各自忙碌。不要说是未解放时候的乡村,而今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社会,在生活中也仍然会发现,男生和男生在一起,女生只和女生在一起玩耍的现象(我自己在上学期间遇到过不少,比如吃饭时候自动就是女生做一边男生做坐一边很神奇)。中国人在两性之间情感的矜持和保留大抵也是和这样的家庭文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