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养成10日读书笔记 IV

各位,请问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是怎么判断一个信息是否可信呢?

凭直觉~ 😁

今天小妖的笔记📒是关于可信性和可信度的。今天的内容不多,小妖今天晚上要上班,所以没有太多时间详细阐述,但基本的笔记还是会给大家分享。

总体来说,其实当我们去评判一个信息是否可信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关注1. 信息的内容。 2. 信息是谁发布的。亲朋好友告诉我们的信息通常比陌生人提供的信息,从我们个人的角度出发,更另我们相信是真的。但事实上,不管是谁最先发布或传递的信息以及这则信息是否真实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程度的区分。如果一则信息或断言缺乏可信度,其实是因为这个信息或断言和我们的观察或认知产生了冲突。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可信度不高的断言极有可能是真实的,而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断言极有可能是被捏造的。

因此,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通常都会就信息的内容和来源持质疑态度,这也是最为合理的态度。

下面,小妖将对信息或断言的两个极易产生可信度危机的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信息或断言的内容本身

这类质疑主要是指信息或断言内容本身与我们的观察,记忆或认知相冲突。而我们之前说过,个人因素和情感态度等认知偏差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这些因为希望和愿望影响到我们判断的谬误被称为一厢情愿的思维(wishful thinking)。简单说,就是当我们迫切想一件事情或计划获得成功,我们就会首先过渡夸大其成功的迹象;如果我们觉得一些事情或计划要失败,我们会不自觉地过分夸张它的缺陷,甚至假想一些本不存在的不足。每个人都有一个背景知识信息库,这是我们多年经验和知识的累积。即使一些信息或断言是真的,但与我们的背景知识相矛盾,我们也会一定程度上排斥这些信息和断言。

一个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遇到背景知识与断言信息相驳斥时,总是会保持开放的头脑,并且会进一步挖掘更多的信息或论证去验证和调整本有的知识库。

信息或断言的来源

谈到信息和断言的来源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考虑这个来源是否参与并在此过程中获利了。如果该来源可以通过我们的信任获益,那么这个来源就被称为利益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如果该来源不以任何方式从我们的信任中获益,就是利益无关方(disinterested party)。举个🌰,当我们去买衣服的时候,就相同的一件衣服,卖家认为很合适我们,但我们的朋友却不那样认为。我们总是相信朋友说的话而不是卖家。因为卖家可以从这个买卖中获益,而朋友不会。通常,利益相关方要比利益无关方更值得怀疑。所以,提供信息或断言的人是否是信任的获益方与信息或断言的可信度息息相关。😝

除了是否是获益方,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信息或断言的来源被质疑。比如提供信息或断言的人的体貌特征,声音的音色等,还有其专业程度。其中,专业性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说白了就是权威的力量!在我们判断信息和断言的可信性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询问信息和断言是出自何人之口,是否是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成就,声誉,和职位是评价一个专家的指标。但是,小妖要提醒各位:在你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时,也应保持足够的开放,因为再权威的专业人士,在利益得失面前,即使再努力保持客观,也会一定程度失去客观。所以,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听到任何断言和信息时,都会对新的证据和论证保持随时的开放,然后修正观点。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各种新闻媒体,广告电视,网站博客,每天都有各类更新。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我们更应该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大量的虚假信息中辨别出真实的信息。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和怀疑的态度,不被信息操纵!

也许一些读者会说,我们可以相信出版物啊,比如纸质书什么的。要比网络靠谱多了。这让小妖想起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读书却不能尽信书。小妖之前有位同事就是这样,TA看了很多说,每次聊天都会’引经据典’,但是这些书中的东西,TA本人并没有批判性地去对待,而是毫不怀疑地去相信。我们要不断吸收,内化,调整自己的背景知识库,敢于质疑信息,断言,甚至我们自己的认知。怀着开放的心态,接受不一样的事物,即使经过论证后,还是难以接受,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也是感情丰富的人。但重要的是,说得无情一点,即使我们不愿相信,可事实就是事实,无法改变,只能抹去。

愿大家晚安,明天又是美好一天~ 💐

陸小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