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的故事16: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喜欢偷用户数据谈关于客户需求洞察问题

标题写着互联网公司喜欢收集用户数据做分析,我倒是忽略了一台电视也可以干这种事情。


声明

事情的经过也挺简单,就是一台电视在偷偷的收集用户的数据,包括开机时间、选择在哪个频道停留的时间久,甚至还包括了你邻居家的Wi-Fi用户名......结果被懂行的挖出来穿到了网上


作为一个技术外行看不懂的代码

收集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已经变成了一种商业模式,为什么呢?简单的讲,有利益。

商业的最基本逻辑

商业的最基本逻辑说起来很简单,就是

利润=收入-成本

在这个公式里,收入上升和成本下降都能带来利润的提升,而成本的控制核心是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当用户数据代表的用户行为被颗粒度化更细微,再通过一些算法讲不同用户归类贴上标签之后,客户需求从原来需要大量调查、筛选和洞察才能得到的结果,变成了工业化流水线的需求模式,无论是精准投放广告,还是屏蔽信息,或者精准推荐,效率都比原来要高的多。一件需要花心思思考客户需求的事情,变成了简单的像开关水龙头一样的事情。

悖论

表面上看,似乎这样的精准定位的方式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有好处:消费者能够不用花心思就直接被推送想要的东西,商家也能靶向的方式精准投放广告,节约成本。

事实上,有两点问题我们必须考虑:

1- 数据使用者的道德自控力

资本是逐利的,当越是精准投放有效,那么谁给的钱越多,就越会投放谁的广告,而那些可能真的好的和适合的产品是被屏蔽掉的。

另外,从历史角度看,利益会远超道德控制,比如香烟的广告,在那个宣传还只能靠电视的时代,香烟不但不是危害品,反而是时尚的代言。销售者真的不知道危害吗?当然不是,暴利驱使一定是凡是能被占据的沟通渠道一定会被利益驱动的产品占据。而这些能够产生暴利的产品一定是具有成瘾性的。除了香烟,还有糖,牛油果等等诸如此类的产品。查看一下它们的成长历史,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历史的重演。

2- 用户的自由选择权

这种大数据的情况首先会把人当作数据源来看待,也就是说从个体角度来看,一个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一群人源源不断的提供数据才会有价值。那么,有谁会关注个体差异的诉求呢?

当越来越多的人的大数据被从各个角度挖掘,定向投喂商家或平台想让你看到的东西后,人离真实世界就越来越远了。人变成真正意义上被豢养的动物,而饲养者是另外一群同类同族群的人。

在蒸汽机、电气化时代,这种将人看成工具的行为很容易被人识别出来,工人们会砸掉机器,会反抗。而在这个大数据全方位精准投喂的时代,能够识别出自己被投喂已经变成了人的第一大作为人这个高贵生物的存在必要性的最大挑战。

真实客户需求:作为人的需求

商业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但人又是存在于一个统一族群中,具有共同认知和集体想象的群体。当一群人豢养另外一群人的时候,整个人类都在内卷。最终被困在小小的星球上没有出路。

客户的需求甚至不需要洞察都知道:无论作为个体还是集体,获得个体和族群的不断向更高层次进化是永恒不变的真实需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