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节气与气节27

文化随笔||节气与气节27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气”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包括哲学、医学和文化象征三个方面。

在哲学上,“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气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混沌和统一。

气的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在天体自然演变初期,整个宇宙弥漫着浑浑沌沌的、性状不定的无形物质——气。在气的作用下,出现了天地,并化生万物。因此,气被认为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认为气来源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通过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营养物质,并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生成身体所需的气。气的功能包括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在文化象征方面,“气”常用于形容一种精神状态或气质。例如,“浩然之气”形容正义、高尚的气质,“运气”则指人的运势或命运。此外,“气”还用于描述艺术作品的气韵生动,如“书画之气”,强调作品的整体氛围和生命力。

苍茫宇宙,鸿蒙肇始,古人仰观俯察,见云行雨施,感寒来暑往,遂名之为“气”。这无形无质却又充斥寰宇的存在,既是万物生灭的元始母胎,也是我们体内奔流不息的生命密码,更在精神高地上化作一种凛然不可犯的巍巍气象。

节气者,乃天地之气在黄道轮回中的刻度与呼吸。小寒大寒,非是简单的冰封雪锁,实为宇宙间阴阳二气在四时流转中必然的凝滞与蕴积。先哲洞悉此理,《内经》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节气之寒暑迭变,正是这根本之“气”在天地大炉中的升降浮沉、消息盈虚。当大寒凛冽之气弥漫,万物看似在至阴中蛰伏,殊不知那肃杀之下,正是阳气默默积聚、待时而发的时刻。节气循环,正是宇宙本原之“气”那永恒不息的律动与显化,如巨大的呼吸,吐纳着生命的节律。

人身一小天地,其运行亦赖此“气”的枢机不息。中医视气为生命原力,它如暖流温煦脏腑,如精兵护卫营卫,更如无形之手推动精微转化。当大寒节气天地之气凝敛至深,人体之“气”亦需内聚固摄,以应天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内在之气的充盈调达,恰是抵御外寒、维系生机的根本。节气之寒,仿佛天地为人体设置的一场严酷试炼,考验着这生命原力的韧性与根基。节气之寒,亦如一位严苛的导师,鞭策着人体内在之“气”的深度沉潜与坚韧蓄积,使人于至寒中,反得以窥见生命元阳那幽微却不可磨灭的光华。

节气在天地间刻下寒暑的印记,而人立于这浩荡气机之中,以心志回应,便淬炼出一种名为“气节”的精神脊梁。孟子所倡“浩然之气”,正是这天地正气在人精神世界的璀璨结晶与磅礴升华。文天祥身陷囹圄,面对酷寒与威逼,其《正气歌》沛然长吟:“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此气非呼吸之气,乃是将宇宙之刚健、生命之顽强、道义之凛冽熔铸一炉,在节气所象征的艰难困厄中,迸发出超越肉体、辉映日月的巍然正气。

节气流转,是天地之气在时空画卷上的浓淡渲染;气节挺立,则是人类精神对宇宙气韵最深沉有力的回应与共鸣。从哲学上理解,节气是宇宙本原之气的显化节律;从医学上体认,顺应节气是养护生命之气的智慧法门;而于文化精神上彰显,在每一个如大寒般酷烈的“节气”关头,以不屈的“气节”去担当、去坚守、去温暖人间,正是人以其心志参与并呼应了这天地浩然之气最壮丽的运行。节气与气节,一为天行,一为人道,两者在“气”的宏大交响中,共同谱写着宇宙间生生不息、刚健中正的永恒诗篇。

这“气”,既弥漫于寒来暑往的无声流转,亦奔涌于仁人志士的丹心碧血;它既是构成万物的幽微本原,亦是支撑华夏风骨的雄浑力量。天地以气运四时,人当以气立千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