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更NO.12
偶遇三年前画的《非暴力沟通》思维导图。通过导图复盘一下《非暴力沟通》。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非暴力沟通倡导聆听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声音,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情意相通、乐于互助,让爱融入生活。
以爱为名的蒙蔽,伤害的不断重复,需要我们去思考是什么蒙蔽了爱?我们是否真爱,实则为虚荣、假手梦想,各种利益产生的蒙蔽行为?
幸福的生活需要用心揭开蒙蔽的面纱,放弃各种束缚爱的所谓标准,放弃对他人的控制,去了解双方的感受与需求,不以自己的价值观评判他人。
在日常沟通中很容易将观察与评论混淆,大多数人都轻易以偏概全,用刻版印象和个人经验对别人进行评判,却很难做到客观地观察。客观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需要一颗安静的心,聆听自己和别人心底的声音,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我们习惯忽略自己及他人内心的感受,要么去在意他人的期待,要么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从而体会不到自己内心感受,经常无法表达,同时因为忽略他人感受而造成隔阂与矛盾。
听到不乐意的话,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错了,产生自责或指责、驳斥对方。而不是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从情感奴隶转变到生活的主人,为自己负责,用爱面对生活。
活出真正自己,懂得如何爱自己,才能有爱他人的能力。
日常沟通为何请求变成命令,并因此产生矛盾?是因为表述不清,根源是表述者对自我认识不清楚,不能清楚表述自己的意思,造成误会或得不到对方回应,由此导致矛盾或隔阂。
当我们去改变自己,而不试图改变他人迎合自己,诚实倾听自己内心和对方的感受与表达,人与人之间沟通就逐步顺畅了。
尊重他人、内观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试图改变他人。
一个好的倾听者是全身心投入倾听,体会对方的感受与处境,为对方充分表达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不是急于了解对方可能出现请求,并做出批评与否定。
用心聆听与感受就是给述说者最大的帮助。倾听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关注到自己,觉察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能更好倾听别人的声音。
爱的能力从爱自己、读懂自己开始。
坦诚沟通的前提是让倾诉者感觉到安全、可以信任,能够放下戒心、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感受与需求。
生活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之间不能顺畅沟通,根源是容易忽略语言背后隐藏的感受与需求,习惯控制对方,希望对方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不愿意适时、适度示弱。
放下控制、接纳自己和对方,有话好好说,爱才会自然而然流动,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产生互助。
爱自己是一种享受生命乐趣的方式。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别人以及客观世界和问题,那就只能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去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已才是生命的主体,是情绪的主人。
我们愤怒并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是他人的言行导致,根源在于自己未满足的需求。自己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生不满、郁闷、失望等情绪而产生愤怒的情绪。
日常生活我们会发现情绪越压抑越喷发得厉害,情绪到来不是强行抑制而是先接纳它,然后觉察自己未满足的需求,充分表达出来。
这样做一来给愤怒情绪一个出口,二来让对方了解并给予必要满足。
由此,情绪管理的核心是接纳、关注内在。当我们把习惯性去挑剔他人问题的眼光收回来,内观自己,很多问题能找到答案并迎刃而解。学会与自己相处、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在,是自我修炼、成长的第一步。
以“不打不成材”、“讲道理不管用”、“做温和的父母是教养不了优秀的孩子”等想法去体罚、责骂、物资诱惑孩子时,表面上收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孩子认错了、顺从了。可是没多久同样的行为再度出现,家长为之懊恼,发一顿火或打一顿以泄愤。从此在孩子心里埋下反抗的种子,亲子关系日渐疏远。孩子越大越感觉难以管教甚至无法管教。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不是直接惩罚而是出于避免伤害。不是回避矛盾,实施惩罚了事,而是积极介入,充分沟通,亲子双方达成共识。
我们承受一定压力或者有情绪时,通常会怨天尤人或者发一通火。抱怨、泄愤之后问题依然在,气氛、关系却变得更加僵持。
压力、情绪的正确出口不是分析、指责自己和对方有什么问题,以苛责态度对待自己与他人,而是关注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这样情绪转移到问题的解决上。
天堂与地狱都在自己的心里,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不如积极面对,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奴隶受情绪左右。
当我们留意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坦诚、充分表达感激之情,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会更好地与对方连接,产生共鸣。
读了一本好书,画几张导图,让自己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冰清一洁:温和而坚定的妈妈、家庭教育的践行者、终身学习者,谢谢您关注我(微信号:twofish_zh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