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让孩子难以自我认同
意识是我们头脑中清醒地知道的信念、要求、规则等,我们通常可以管理这一部分。比如,有的父母知道一些话绝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
潜意识是我们自身觉察不到的部分,然而我们的身体、情绪、举手投足等通常会泄露这一部分内容。比如,你对孩子的言行感到很生气,但是你头脑里有些规则告诉你“不可以发火”,于是你迁就忍耐,你以为自己可以伪装得很好,实际上那些你没有办法控制的部分,已经泄露了你生气的信息。
孩子是天生的感受专家,因此通常会捕捉到你的真实感受。结果,孩子反倒像是要把你内心的火气激发出来一样,坚持不懈地表现出那些激怒你的行为。
这也是一些父母的困惑:“我忍着不发火,结果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停止。”这是因为虽然你的意识忍着不发火,但潜意识会出卖你。发不发火本身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何况父母从来不发火、不生气是不现实的,孩子也不需要这样完美的父母;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否真诚地面对自己和孩子,因为真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纽带。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的育儿方法更为重要。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父亲是数学老师,他除了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外,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数学这门专业几乎成为他唯一自信的资本。他希望女儿遗传自己的数学天赋,最好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
幼儿阶段的女儿开始对数数感兴趣时,会使用手指头或借助实物来学习加减法,这是幼儿正常的思维方式。父亲却有些着急地说:“‘1+1=2’多简单啊,你怎么还用手指头算?”上了小学后,女儿的数学成绩很一般。父亲每次看到女儿的数学成绩,都会非常郁闷地说:“我的数学天赋怎么没有遗传给你呢?”渐渐地,女儿认同了自己数学不好这件事。
幸运的是,女儿读中学时遇到了一位很好的数学老师,他非常欣赏地对她说:“你很有数学头脑,好好学吧!”女儿虽然有些怀疑,但是看到老师真诚的目光,就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了。后来她逐渐喜欢上了数学,一次期末考试,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她欢天喜地地把试卷拿给父亲看,父亲高兴之余,警告女儿说:“女孩的数学一般都不好,一次考高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千万不要骄傲。”女儿重新燃起的自信,再一次被自己的父亲摧毁了。
父亲在意识层面希望女儿数学成绩好,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他潜意识层面则觉得孩子的数学怎么可能超过我。父亲在遗憾“自己的数学天赋没有遗传给女儿”时,内心也许还会感到得意和满足:如果我的数学天赋不能在这个家庭排第一,我还有什么值得自信的东西?因此,每次说到女儿的数学不好,相对应的就是父亲的数学好,这是一个多么隐秘的游戏啊!
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有主见;另一方面,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决定和忠告并遭到碰壁时,父母是否有一个躲在暗处的“小我”,在幸灾乐祸地等待着孩子拜倒在自己的脚下呢?
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却总是不自觉地包办孩子的事情,不给孩子犯错或体验自己力量的机会。
有的父母甚至因此阻断孩子的自我成长和探索之路,借机让孩子乖乖交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变成父母意志的延伸。父母在意识和潜意识方面存在的冲突,往往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无法真正地认同自己。
父母要学会自我觉察,捕捉自己潜意识的动机
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让我们感觉良好,以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信。然而,因为它们长期彼此分裂、缺少沟通,以为没有共同利益,所以在实现各自的目标时常常出现冲突。
要想改写这种程序,就要提升自我觉察,敏锐地捕捉自己潜意识的动机,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痛苦和无助。当你开始面对时,其实就已经在解决问题了。
父母要学会自我觉察,不断反思,怀着开放的心态去探寻自己的潜意识。只有这样,育儿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平坦。这就好像你正在走路,突然掉进一个坑里,如果你没有借此机会进行反思和自我觉察,下一次再掉进去几乎是必然的。但如果进行了自我觉察,下次再遇到这个坑你就会绕过去,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我觉察,我们会越来越有意识地生活,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有信心,养育孩子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接下来,你不妨想象一下自己头脑中“理想小孩”的模样,并用一些形容词进行描述,看看它们之间是否有冲突。如果有,请慢慢学习自我觉察,别让你心目中的“理想小孩”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无法认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