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阶级

相比世界其它民族,中华民族在过去的年岁里,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政治,士大夫政治。

这种政治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是士大夫,这个阶级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帝国时期。

今人见“士”一词,总觉得带些类似君子的内涵,这也是与士大夫政治演化分不开的。

其实“士”一字最早与“女”相对,其最基本的意思指成年男子。《诗经》郑风中有“女曰鸡鸣,士曰昧旦”,《易经.归妹》中有“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都可为证。

后“士”又衍化出氏族中正式男性成员之称、统治部族成员之称、封建贵族阶级之称、受命任职的贵族官员之称及贵族官员中最低等级之称等等内涵。

如人们常说的“士农工商”,卿,大夫,士等都是后来衍生出的含义。

而士大夫阶级也非帝国一开始便有,它真正的出现并成为政治力量要算到汉武帝时期。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生开始进入官场,虽然当时儒生在官场并不受待见,但这并不顺利的开场,却影响了中国政治千余年。

儒生和真正的文吏在秦和汉初的界限仍是很分明的,儒生重节,其功在“轨德立化”,文吏重事,所务在“优事理乱”。儒生强调推行教化,文吏强调奉行法令。

至武帝之后,朝廷上文吏儒生并存,而互相影响,渐至融合。士大夫阶级由此而生,并越发明显地在政坛上鼓弄风云,于明清时期,这一阶级的力量达到顶峰,甚至这一阶级自身都成为一种体制,主导政治。

倘若有幸翻一翻明清史书,便可见,这一阶级对天子也有着十分强大的牵制力,甚至可以说他们才是国家运转真正的掌舵人。

这一阶级的独特,也影响中国至今。当世之人仍在史书权谋斗争,血腥无情官场间窥得一两点高风亮节,这正是士大夫阶级的二重性,儒生的道和文吏的理矛盾地存在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