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书(2019-05-09)

从郑也夫的讲座中听到一个道理,他讲活字印刷术,这是我们国家的四大发明之一,可惜的是,就像发明了火药一样,我们把活字印刷术造出来了,可是并没有充分运用,只是耍耍。

在当时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局限在集权阶层使用,而且国内有大量廉价的刻工劳力,活字印刷术最后还是无法抵抗廉价劳力的整版雕刻,活字的材料没有得到持续改进,最终活字印刷术在事实上并没有得到普及,只是一时技巧。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当时国内的知识面还是局限在秀才层面上,无法普及开来,而且还被集权势力垄断了知识的方向,他们推崇科举,入了八股,自由、活跃的思潮久久没有出现,换来的是一个落后挨打的结局(鸦片战争)。

在当时的西方是什么局面呢?活字印刷术也用上了,在挖银矿时又产生了铅和锑的废料,大大降低了活字印刷术的成本,再佐上《圣经》和拉丁文的统一性和传播特点,何况《圣经》引导出了人文思潮,一下子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完整了。在活字印刷术的催化下,促成西方的知识洪流,原本只有中国1/3数量的图书量,在百年间变成中国印刷图书量的9倍,9倍的图书量,而人口又没有中国多,可以想像当时的西方,知识普及率和知识高度是中国的几倍。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想变得比中国强大都很难,于是百年间,西方各种思潮涌起,毕竟知识有一个向上提升的惯性,一理通达,则明百理,甚至千理、万理,各种观点迸发出来,科技就进步了,武器就提升了,经济就强大了,闲下的余力就是去收拾落后的国家,优胜劣汰的历史就出来,何况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

这些史实,足已证明知识的重要性。在知识大爆发的时代,掌握知识的人群越大、各种力量定然是成倍增长。简单的说,聪明人多的国家,经济肯定比智商LOW的国家强大很多吧。这是国家层面上的理解,那么在个人呢?

在工作中,学识更丰富的,观点自然更多;有学习心理知识的,情绪自然掌控得更好;看完《鬼谷子》的,对他人的心思总会明白的更快一些……这些已经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多读书的好处,实在是一日不知修,则一日不知自是,则一日无所进。

再回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国家,各种学习APP铺天盖地,各种电子书充斥眼球,微博、抖音也有生活经验分享的内容,VLOG的内容更是十分丰富。学习的渠道很多,简书当然很好,如果有心可以免费获取的渠道更多。那么现在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如果有心钻研、求学,这个环境下可以收获很多,能力可以提高很多,钱也可以赚很多,当然这里头也需要强大的自觉和自律,才能顺利的执行下去,需要耐心、意志力才能够沉淀、消化,把认识的字转化成脑神经的触动,然后自然而然运用到生活中。

磨刀终是利,非久远人归,欲问前程路,修书报喜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自从上个月孩子出生,到现在已经满月,这一个月来,真的是筋疲力尽,每天都很累。 孩子出生,不单单是孩子,还有媳妇儿的...
    段小段Leon_0a26阅读 5,561评论 0 0
  • 白色的纷扰挂满天空 云一如既往穿梭 找寻生活中的一抹蓝 透明而又晃眼的蓝,却寻不见 手中热忱的杯盏 叶脉热融肢解的...
    938377db52e3阅读 1,547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