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一条热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90后3年来立遗嘱的人数翻了3倍!
对于这条热搜,有人感到荒谬,有人觉得合理,还有人开始考虑自己是否也应该立一份遗嘱。
这条热搜数据,说明了一些大家有共识的现象。
首先,“立遗嘱”的群体逐渐地由老人在向年轻人过渡。
其次,人们传统观念上对死亡谈之色变,“呸呸呸”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
近几年,国内开始流行一些“生死学”“死亡教育”之类的东西,比如去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心理中心就举办了一场名为“生命体验”的活动。
体验者们躺进棺材,近距离地感受死亡。
一场体验下来,学生们纷纷感概,大多数人感到恐惧,也让更多人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其实,立遗嘱何不是正视死亡的一种表现,谈论“死亡”,本不该有忌讳,它应该被人正视。
1. 病症年轻化,“死”离年轻人越来越近
2015年,著名歌手姚贝娜乳腺癌复发,治疗无效身亡,年仅33岁;
2018年,演员王苗因胃癌去世,那年他28岁;
西安科技大学一学生因患恶性肿瘤而去世时,才21 岁!
恶疾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年轻人身上,死亡也渐渐地向年轻人倾斜。
我们看到的致死疾病中,癌症占大头,但其实,年轻人身患重疾,不仅仅只在癌症方面。
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我们一贯认为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也开始出现在年轻人身上找得到踪影。
年轻人因此开始意识到,“死亡”,正在向低龄群体靠近。
就2019年的数据来看,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每30秒就有一个人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人口有2.7亿,肥胖患者有700万-2亿人。
同时,80,90后的健康困扰也越来越多。
马来西亚运动员李宗伟,今年才38岁,仅抗癌就已经花费了将近1000万了。
几十次的电疗,他的喉咙全被割掉,吃东西需要喷麻药,洗澡的时候,自己都会偷偷地哭。
记得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自己与癌症的抗击过程,无法遏制的流下了苦楚的泪水。
为什么重症疾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中青年身上?
有两个原因。
第一, 工作太累,压力太大。
去年11月底,演员高以翔在拍摄节目中猝死,当时是凌晨,他还在拍摄高强度节目。
同样是2019年,39岁网文作家刘嘉俊猝死,他非常拼命地写作,经常熬夜写稿,曾在1816天内完成了7部作品,近700万字。
还有曾经因“本人于昨夜两点半猝死”而刷爆朋友圈的“努力工作的小雅鸭”,作为一名护士,她熬夜熬了3个星期,最终倒下再没醒来。
第二, 生活方式不健康。
吃外卖、熬夜、缺乏运动、吃得肥腻等等,都在隐晦地伤害身体。
《2018年十大不健康生活方式报告》基于5840万人得出数据,持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以30-39岁的中青年为主。而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里,久坐不动、超长使用电子产品和熬夜位居前三。
现在相比从前,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工作压力也大了,生活习惯也不好了。越来越多的病症在逐渐年轻化,“死亡”离人们越来越近。
2. 立遗嘱,并非是咒自己
曾经,有个医生朋友告诉我,年纪轻轻立下遗嘱不是危言耸听,很有必要。
那会我才20岁,她33岁。
她眼见着身边的两个朋友相继因重病死去,自己也开始正视死亡。
她妈妈去世早,爸爸独自把她抚养大,至今还在农村务农,过得很辛苦,老了唯一的依靠就是她。
她有时在手术室一待就是一天,一天下来好几台手术,常常疲惫不堪地回家,工作性质促使她开始考虑遗嘱的事情。
假使某一天出什么意外,她的父亲能有个安顿。
这样做炸听起来很荒唐,可是很有意义。
在日本,有学校专门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并让学生们立下遗嘱。学校旨在让学生弄清生死的关系,从而探索生命的意义,进而达到敬畏生命的目的。
年轻人的遗嘱,可能不会涉及太多关于财产分割的问题,但可以表达对自己关心之事,放不下之人的安排。
孩子能写下对父母的不舍,妻子能写下对老公孩子的关心,朋友也能写下对友人的安慰。
立遗嘱,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突发事件对亲近之人的打击。
3. 正视死亡,不那么难
中国人几乎对“死”都极其地忌讳。
大人永远告诉孩子“死了”是去了很远的地方,从不和老年人提有关死亡的话题,人们说的“死”总是会被接下来的几声“呸”抵消。
人们像躲闪瘟疫一样地躲闪这个字眼,但其实,这条自然规律,需要我们关注它,正视它。
大家看过电影《遗愿清单》吗,两个拿奖拿到手软的演员,凭借自己专业的表演让不少人看完后泣不成声,对死亡有了重新的认识。
故事讲了两个患癌症的老头,在生命所剩时日不多时,放弃在医院挂药,绝望地过完余生。他们选择了正视死亡,一起列下遗愿,并一样样去完成。
他们环游世界,跳伞、飙车、爬山、亲吻最美的女孩、笑到流泪······
即使导管不小心掉出,胸口淌血也无法阻止他们有意义得度过生命最后得时光。
他们以一颗平静乐观的心生活,最后坦然接受死亡,安详地离开。
回到我们最初的热搜,越来越多的人立遗嘱,首先他们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他们能够理性地正视死亡,并提前做好临终安排。
它能让人在能够明确表达的时候,给自己一个表达的机会。
这些人,清醒有勇气,他们对生死的态度,坦然而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