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到如秦文君、梅子涵之类的文章总是禁不住双眼湿润。关于童年岁月的记忆一股脑翻江倒海涌到身边。
特别,在有月亮、有烛光的晚上。
父亲是位教师。
在懵懂的孩提,在喧嚣了一天的晚饭后,总被父亲带到他所任教的中学。那所学校比父亲的年龄都大,离我家并不远,出门往西不到三百米,一棵粗壮的歪脖柳树下就是热闹沸腾的校园。没有校门,一圈土墙就是围墙。一排排红砖蓝瓦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学生的教室,简陋而古朴。几排高大的白杨在煦暖的风中“沙沙”地唱着简单明快的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它却是一个神圣又神秘的地方。校园里跃动着男孩女孩青春的身影,他们三五成群,或读书,或嬉闹,欢声笑语荡漾在简陋诗意的校园中……
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氤氲在一片淡青的雾气里,老师们各自从办公室提了汽灯在外面添油,打气……然后点燃。十几米内,如同白昼,能亮瞎眼睛,看着这样的光,心里朦朦胧胧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憧憬!父亲去上课了,我和姐姐煞有介事地拿父亲的红笔粘上红墨水,画小人,画风景,画简单的故事情节……欢乐的小蝴蝶铺满了整个心灵。小时候,我是不敢让父亲辅导我数学的,摊开课本,一本的小人,涂得空白处满满都是,我是怕他镜片后面一束严厉的光。好在我还算比较机灵,以极快的速度借到别人的书来应付。和姐姐好奇心过去,玩累了,便拿起父亲书桌上的粉笔,在蜡烛上烧,等到粉笔顶端变得通红就蘸了蜡泪再点燃。“腾”一束长长的火苗使得童心四处飞扬,心花怒放!然后,继续燃烧,继续点燃,乐此不疲……终于,寂静黑暗的夜空响起了古老的铜钟声,静谧的校园沸腾起来,才知道放学了。和父亲,和一群朝气蓬勃的哥哥姐姐顶着月色充满喜悦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听着草丛里蟋蟀的欢唱,意犹未尽,觉得幸福竟是那样单纯而快乐,那样的垂手可得。竟像鲁迅《社戏》里渔家孩子月夜看戏撑船归来的欢乐场景。
然而,更幸福的是在午饭后躺在床上翻看父亲没收来的连环画。《白蛇传》、《柳毅传书》、《牛郎织女》、《人参姑娘》、《三国演义》、《红楼梦》……一本本精美的黑白图画、一个个充满哲理的故事播下了我对文学的美好向往!小小的心灵满是感动与沸腾,觉得自己身临其境,和他们一起同喜悲,共命运……窗外,鸽子咕咕低语;屋内,寂然无声,屋里屋外都是一个温暖安心的世界。
白天,妈妈一个人忙着家里七口人的责任田,任劳任怨。晚上,父亲兴起,也会围着烛光给妈妈和我们姐弟几个读上一段线装的《水浒传》。父亲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我们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这也是我童年最幸福的事了!那种温馨,多年后都令我神往,令我感动。昏黄跳动的蜡烛火苗温暖了我整个童年,温暖了贫瘠寒冷的岁月!而今,父亲刚过花甲之年,却已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怎能不让我泪湿眼眶,回首过往,只感岁月蹉跎,往事如梦……
蜡烛,也已成了遥远的回忆。如今,很少再用到它。或是过年烧香在瓦盆里点上一根,带着隐隐的祝福,看它随清风随意摇曳;或是胆小孩子点炮必备的工具。总之,它成了一种很小心的点缀。生活中,有与没有,都不重要。
城市乡村的灯红酒绿让黑夜变得不再苛求光明。摇曳多姿变幻无穷光怪陆离的灯光让人们的夜生活充满了无穷的欲望无尽的贪婪……那童年温暖的烛光也已不重现了!
于黑暗里,怀念——儿时的岁月;怀念——童年的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