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听林老师的微课,结合林老师讲的人生的“坑”。我想到了自己反复在掉的那个“坑”。
2017年春节,在海口,带公公婆婆出去玩,出了车祸。公公颈椎骨折住院,花费了7、8万元,我家十几万的车报废。
上周三,我的生日,晚上邀请公婆来家里一起吃饭,婆婆因为氧气不足再次感到不舒服。老公提前送婆婆回去吸氧,一家人也没有吃好晚饭。
晚上,老公再次很严肃的和我说这件事情。就是不管我出于什么动机,父母年龄大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发生的机率越来越大了,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去控制一些事情 的发生了。能做的就是不能重复去做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我的一个“坑”。我总是觉得我是在尽孝,婆婆对我比对其它几个儿媳妇好,我也应该是她们的榜样。后来才想明白,这就是我的“坑”。我在用“别人”的评判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而且期望的是一个更高的位置。
我为什么总是去跳这个“坑”呢?
是我内在的那个——总想“比”别人好的钩子驱使我这样做的。其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想得到赞美是目的,尽孝心却不是。想到这些惊出一身冷汗,看到并承认自己的不堪真得太难了。
为什么要去”比”呢?
小时候看到过很多次哥哥挨打的画面,那时候内心就不停的和哥哥比,总想做父母心中那个最听话,最懂事的孩子。从来不敢说出自己的诉求,即使心里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也从来没有主动要求过,却会在心里默默的期待,家长能够猜到我想要什么,能够主动给我。想想看,这是自我价值感低,不配得信念吗?
其实在生活中,我已经渐渐发现,自己这么多年的好儿媳形象,也有可能只是自己这么认为罢了。在公婆心目中,其实每个儿媳都是一样的。在其它妯娌心目中,也只是我们家在经济上付出更多一点罢了。
而事实是,我自己为什么要让他人的评判来定位自己的付出与价值呢?
看清楚了这些,确实要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为模式啦。
1. 出于自己真心做的事情,也要先考虑对方的实际需求。
2. 做事情之前,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